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一十七章 巨人肩头(中) (第1/3页)
第917章巨人肩头 听完李胜利的说辞,吕老跟老邓,同时舒了一口气。 不管是想要放开返本归源的成果,还是想跟部里和解,两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中医传承之上。 三百万或有证或无证的赤脚医生之中,能选出的人才,即便不足百万,也得大几十万的。 如李胜利所说,虽然有些人的岁数偏大,资质偏差,但长时间侵yin之下,混个中医师的职业资格证,还是勉强可以的。 一些努力不懈的,只要勤加学习、深造得法,成一地名医问题不大。 其中的佼佼者,再深造历练几年,成为医家也是指日可待的。 有了这偌大的中医基础,再培养后人,就可以因材施教了。 待到中医基地对中医师们放开的时候,说不定还有一批人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胜利,这样一来我们的耗费…… 再有就是,部里终是一关,总这么僵着也不好……” 大事抵定,吕老还是有话要说。 虽说在学习上,李胜利这边奉行高压学习法,但学员的待遇上也没的说。 之前上面也要求过函授学校的待遇不能超过大学生,但随着市场的发展,李胜利早就把这话抛诸脑后了。 不说别的,如今函授学校的校服,就是一身三百多块的校毕,夏装、秋装各两套。 加上每年两双三接头大皮鞋,一月一双的解放鞋,仅是服装上的开销,一个学员每年就在一千块上下。 吃的更是餐餐有rou、有蛋,中医不提倡喝奶,所以就没有另加牛奶。 学员上学有上学的补贴,放假还有放假的补贴,因为多半学员都是农村的,所以还有一项农补,说白了就是补贴学员家里的。 如今函授学校的学员,可比工厂里的中级工挣的多,这些钱,可都是李胜利自掏腰包的。 虽说现在函授学校的产业,早就能做到收支平衡了,但盈余的钱,李胜利也一分没往回拿,全都贴补给下面的赤脚医生了。 这也是部里不好接手中医院跟函授学校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巨大的负担。 按照吕老所想,李胜利这就是故意给人设门槛。 接了,搞不好,那问题可就来了。 “吕老,耗费,您不用管,只管花好了。 至于部里,晾着他们,过段时间他们还不知收敛,那就接茬换人。 成老,我这次回来,只有一个礼拜时间,就不在这配您了。 老邓这边的江湖经验还是不足,书生气太重,这样不利于管理大传承的……” 留下这么句话,李胜利向成老、吕老告罪一声,就离开了成老的别院。 这趟回来,事儿多着呢。 出了成老别院,李胜利先是找到负责山上安保的民兵,将运输的事儿交待了一下,这才溜达着去了杨玉莲家。 这三年时间,随着孩子的岁数渐大,幼儿园的规模稍微有些小了。 看过孩子、看过杨玉莲之后,李胜利又去了一趟洼里。 当初夜路上遇到的海爷,去年也故去了,如山上的凋零一般,许多事总是令人神伤。 老哥赵满奎虽说气势仍在,但脸上也多了风霜之色,干亲兄弟俩,聊了一阵,李胜利依旧是待不住,先去了太平庄那边。 如今的太平庄也已经成了城乡结合部,再过些年,就该是城里了。 看着村外,建筑合作社开发的中式楼盘,李胜利也只能看看了事,现在还不是看这个的时候。 寒冬之中,太平庄的电机厂,倒是没受多少影响。 因为技术的缘故,如今太平庄的电机,不说是行内的头子,也是佼佼者。 产品供不应求,厂子几度扩建。 如今电机厂院里,停着的铁拳汽车就有七八辆,这些年显然也是挣了大钱的。 如今的关大拿,也成了太平庄正经的老支书,因为李胜利的关系,关大拿也无奈堵了后辈的路。 如今也算是太平庄的关键时刻,没了李胜利,就等于没了轧钢厂的庇护。 没了轧钢厂的庇护,市场上的饿狼就要进村了。 大致看了下太平庄上下,问了下四村新址的建造情况。 洼里、山上、马店集、太平庄四村位于山岭地的新村,现在的投入,也是近千万级别的。 起山沟与坡顶平齐,在山岭地挖绵延十几公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