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纵横家~应侯范雎 (第3/4页)
到郁郁寡欢,没多久就去世了。范雎身为秦国的大功臣,落到这种结局属实让人唏嘘不已。那么,范雎对秦国有何功劳呢?这么说吧,没有范雎,秦国很难统一六国。 范雎在来到秦国时,恰好是秦昭襄王最落魄的时候。当时的朝政被宣太后牢牢把控,这让秦昭襄王十分憋屈。他迫切的希望有一个人能帮自己摆脱现状。恰巧此时,有才能的范雎来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得知后,对着范雎连续下跪三次,希望他能扶持自己。但此时,范雎却十分犹豫。他担心秦昭襄王不是明君。 直到秦昭襄王第四次下跪,范雎才答应。在范雎的扶持下,秦昭襄王逐渐将宣太后的权利剥夺,统管了大权。但紧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了。此时,秦国虽然强大,但面临的局势却十分严峻。六国为了抵御秦国,提出了“合纵”,俩合起来抵御秦国。这样一来,秦国彻底被孤立。处境十分艰难。为此,秦昭襄王忧心忡忡。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这一策略。在范雎的建议下,秦国稳住远处的几个国家,盯上了距离较近的魏国与韩国。这两个国家与秦国接壤,控制他们就可以作为攻打赵国、齐国与楚国的跳板。而在这一举措下,秦国不仅巩固了领土,还让东方诸侯国之间的内讧不断,打断了他们的合纵。秦国则趁此机会不断壮大,让其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这几件事过后,秦昭襄王对范雎的才能十分满意。 范雎成为秦国宰相,面对曾经欺辱自己的魏国,他会如何报复? 当范雎来到秦国后,不仅帮秦昭襄王独揽大权,还打破了秦国的孤立状态。他也因此一跃成为秦国的宰相。而成为宰相后,范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复魏国。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范雎现在有多风光,之前就有多狼狈。范雎在魏国出生,从小就立下大志,要协助君主壮大国家。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根本不受魏国的重用。 心灰意冷的他当了魏国中大夫。虽然官职低微,但他对魏国忠心耿耿。一次,齐国准备对魏国发难,这可让魏国十分惶恐,派出须贾与范雎前往试探。面对这个弱势的国家,齐国十分傲慢。对二人极尽羞辱。更是说先王之死与齐国有关。须贾担心遭到报复,默默的承受着这份羞辱。 但范雎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国家被这样羞辱,他不卑不亢,对着齐国君主说出了一番话:“齐湣王骄暴无餍,是各国都仇视的人,为何偏偏将责任推到魏国头上。如果这样的话,恐怕齐湣王的悲剧要重演了”。齐襄王听后,不仅没有生气,还对范雎十分敬佩。赏赐给他十斤黄金。 这种区别对待让须贾十分不满,回到魏国后,他便向魏国汇报范雎收受贿赂,出卖情报。魏相魏齐没有多调查,就将其抓来,痛打一顿。在没一会,范雎就被打的丢了半条命。眼见魏齐想要自己的性命,他当即装死。任由大板打在自己的身上不吭一声。但更让范雎屈辱的还在后面,魏齐命人将范雎裹起来,扔在茅厕,让宾客轮流撒尿。 这可以说是极致的侮辱了,但范雎硬是一声不吭。只是在心里狠狠的为几人记了一笔。之后,他花重金买通狱卒,将其扔到荒野。范雎撑着一口气,这才逃到了秦国。为了防止魏国的追杀,他将名字改为张禄。在他的帮助下,秦国迅速壮大。这时候,魏国又害怕强敌,派出须贾拜访。范雎听说后,便展开了报复。 他将其带到自己的宰相府。在范雎的地盘上,须贾惊慌不已,担心遭到报复,竟然直接向范雎下跪。而范雎也没有赶尽杀绝,让其当着众人的面吃马料,丢尽了颜面,这才捡回了一条命。而对于魏齐,范雎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脾气了,他明确表示要魏齐的首级。 范雎背后有着秦国这一大靠山,他们不敢违抗,只能去抓魏齐。而魏齐得知后,惶恐不已,四处逃命,却没有一人肯收留,最终绝望自尽。范雎因为这场报复被传做睚眦必报。但也有人认为范雎的行为非常正确。对此,你怎么看呢?
范睢向秦昭襄王传“远交近攻”的策略,“远交近攻”这个词很容易听懂,但范睢对世界形势的分析,颠三倒四,自相残杀。 接着说韩魏在中原,是世界中心,秦国要与韩、魏走得更近,让自己坐上世界中心,在说自己是中央,威服楚赵,如果楚国强大,我们就去讨好赵国,如果赵国强,我们就去讨好楚国,等到楚赵两国与我们秦国结盟,到那时,齐国就会惶恐不安,齐国一惊,就会主动与秦国结盟,那时我们就能把韩魏两国都给吃了。 这句话说得很离谱,很有可能是后世的人杜撰出来的。韩魏是世界的中心,在平时,交通要道自然是四面八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战争年代,这里却是四面楚歌,四面受敌,根本无暇分身。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并不是那么复杂,韩国和魏是最“近”的国家,他们之所以会被秦国盯上,完全是因为“近”,而不是“世界中心”。 从《资治通鉴》中看范睢的战术,我们会发现,“远交近攻”是一种复杂的战术体系,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环节出错,很难达到目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多余的数据进行删减,来更好地了解“远交近攻”。 练习“远交近攻”,最大的阻碍,并不在于外在的因素,而在于永巷里,秦昭襄王会被范睢暗算。所以,不管是秦昭襄王,抑或是范睢,魏冉都会阻拦。范睢的战略有两条,一条是明的,一条是暗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用来进攻,一条是用来进攻的;暗线则是以人为中心,由“共和”变为专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