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四十四章纵横家~犀首公孙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纵横家~犀首公孙衍 (第3/4页)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齐国于是“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

    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位高权重,最后离秦可以说是张仪一手造成的,当然也有公孙衍自身的原因。

    至于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为何会一生合纵抗秦?其中有很多原因,如:失意离秦、心怀母国、施展抱负等。

    公孙衍身处大争之世,又身负大才,在战国乱世,如果离秦后从此退隐山林岂不可惜。无论是侍奉于秦国,还是心怀魏国,都可以施展抱负,证明自己的能力。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合纵列国伐秦,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母国(魏国)及各国争取一线生机,也是离开秦后能再次施展抱负的一个机会。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合纵事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先后出任魏国、秦国等诸侯国。

    公孙衍原本是魏国人,于魏国阴晋出生,最初效力于魏国,之后前往秦国参军。至于为何会去秦国,想来是公孙衍在魏国不受重用,或者无法展现的自己的能力和施展抱负。

    公孙衍向故国开火,凭借军功获最高爵位“大良造”

    公孙衍投奔秦国后,开始不遗余力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他从基层做起,通过不断获得战功晋升到将军一职,之后便参与到秦国和魏国关于河西地区的争夺战中。

    注:在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实行变法,率先成为中原的新一代霸主,加上吴起为魏国训练出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部队——魏武卒。

    魏国凭借占领了秦国的函谷关和河西等地区,之后秦国便展开了数十年的收复河西之战,直到全部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军统帅,出师伐魏,公孙衍率领秦军北上,直至魏国上郡重地雕阴地区。而魏国为了防御秦国的扩张,早之前便在雕阴地区修筑了城池和长城。

    于是、秦军和魏军在雕阴城下、洛河两岸展开了一场恶战(雕阴之战)。而此战的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秦国一方已经进入商鞅变法后的“红利期”,而魏国已经开始逐渐没落。

    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军作战勇猛,以一当十。反观魏国一方,吴起训练的魏武卒精锐已经在之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几乎损耗殆尽。

    魏国的这支无敌雄师可以说不复存在了,魏国也元气大伤。魏国从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强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也是一去不复返。

    最终在秦魏雕阴之战中,魏国无法抵挡秦国的虎狼之师,大败于雕阴,魏军被斩首四万五千人,两年后,秦军再次攻打河西地区,魏军又被斩首八万,魏国主将龙贾被俘。

    此役后,秦国全部收复了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魏国大伤元气,从此再也无力于秦国抗衡,而公孙衍也因雕阴之战的军功,获得了大良造爵位,在秦国位高权重。

    此时的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爵位,可以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公孙衍也是最有希望成为秦国的下一任相邦,但奈何张仪入秦,打乱了公孙衍在秦国之后的人生。

    张仪入秦取代公孙衍,公孙衍失意离秦

    魏国被迫割让河西地区后,便托公孙衍的同窗去游说公孙衍,以图让秦国对魏国手下留情。

    公孙衍作为魏国人,面对故国堪忧的处境,还是做不到完全无视,最终被同窗说动,于是公孙衍便向秦惠文王提出攻打他国的提议,从而拖延进攻魏国。

    而此时魏国人张仪来到了秦国,张仪面见秦惠文王后,便立即指出公孙衍存有私心、见利忘义,并表明攻打他国只会给魏国有了缓冲时间,如果魏国缓过劲来,会对秦国不利。

    秦惠文王听后,选择相信张仪之言,张仪先后被任命为客卿、相邦,而公孙衍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加上张仪的排挤,公孙衍最终不得不离开秦国。

    可见公孙衍离开秦国的很大原因是在于张仪,如果张仪没有游说秦惠文王和排挤公孙衍,可能就是不同的结果。不过也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公孙衍。

    既然公孙衍投奔了秦国,并且还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军,河西地区和上郡已经落入秦国手中,魏国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在抗衡秦国,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此时正是进攻魏国的大好时机,而公孙衍却阻碍秦国继续攻打魏国,此举直接损害到秦国的利益。公孙衍虽然很有能力,但却不能完全心系秦国,这自然无法让秦惠文王安心。

    站在魏国立场,公孙衍作为魏国人,心系故国,为魏国谋取一线生机是没错。但站在秦国立场,加上公孙衍效力的是秦国,做出损害秦国利益的举动,显然是无法认同的。

    秦惠文王没有直接对公孙衍动手已经算手下留情了,毕竟有商鞅的前车之鉴。公孙衍对秦国的功劳不见得能大过商鞅,秦惠文王能放过公孙衍相信也是看在其军功的份上。

    秦惠文王给了公孙衍施展抱负的机会,并委以重任,但公孙衍却为了一己之私损害了秦国的利益,所以公孙衍离开秦国也有自身的原因。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便返回了故国魏国,被魏王任命为“犀首”,统领魏国军队,后出任魏相。

    虽然公孙衍有了新的平台,但此时的魏国已经元气大伤,无力再单独抗衡秦国,公孙衍便首次提出了“合纵”,既然一个诸侯国无法抗衡大国,那就联合多国,组成合纵,来抵御大国的进攻。

    需要注意的是,公孙衍组成的多国合纵,是为了抵御所有的强国,而并不是为了单独对抗秦国,如“五国相王”的合纵之举是为了对抗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

    直到张仪任魏相被驱逐后,公孙衍才开始全力合纵抗秦,可能是和张仪不对付,也可能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勤快的公孙衍,先后出访了赵国、韩国、燕国、楚国等国,最终组成合纵。

    公孙衍佩五国相印,在公元前318年,正式合纵伐秦。而秦国封公孙衍为最高爵位的大良造,对其可谓是不薄,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为何还会大力合纵抗秦呢?

    公孙衍伐秦属于正常cao作,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后出任秦国后,便帮助秦国攻打自己的故国,那么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又得到了魏国的重视,效力于自己的故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又有什么不理解的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