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四十四章纵横家~犀首公孙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纵横家~犀首公孙衍 (第4/4页)



    秦国和魏国早在战国初期就已经是敌对关系,魏国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攻占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公孙衍入秦后,帮助秦国对付魏国,而公孙衍入魏,自然也就能帮助魏国对抗秦国。

    其次,公孙衍本就是魏国人,心系魏国很正常,帮助自己的故国也没有心理负担。秦国“逼迫”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公孙衍大可以说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公孙衍离开了秦国,受到了故国的重视,加上又和张仪不对付,对抗秦国也可以打击张仪,首创合纵,施展了抱负,如果能战胜强大的秦国,也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最后秦国一心东进,使东方各国畏惧,导致各国开始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之策,五国君主将各国相印交到公孙衍手中,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公孙衍声望到达了顶峰,合纵伐秦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在春秋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强大的诸侯国靠拳头说话,而较弱的诸侯国只能依赖于外交手段。犀首公孙衍首创的合纵策略,对于较弱的诸侯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生存策略。面对秦国、齐国等大国,只有组成合纵,才能改变天下局势,在乱世中求得生存。

    公孙衍伐秦可能有自身原因,但也是为自己的故国及其他弱国谋取一条生路。虽然合纵伐秦失败,但失败的原因并非在于公孙衍,而是在于各国君主各有算计,无法做到同心协力,最终合纵失败是各国君主的失败。不过公孙衍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他开创的合纵大业已经深入人心。

    第一眼看到“大良造“这个官名,是不是觉得很有点日本味?这就对了,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国人徐福本来就是秦始皇的全权大使嘛,应该说日本的官衔有大秦味。

    不过大良造可不是管织造的,它是秦国最大的军事长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性质。

    你也许不知道,在秦国当大官的公孙衍是魏国人。对此,你一定会迷惑不解,魏国人在秦国当大官,是不是有点太“魏jianian”了?

    其实在战国时代,没有什么狭隘的祖国观念,哪里能重用我,哪里能实现我的抱负,展示我的才华,我就为谁效力。

    公孙衍在秦国得到重用,士为知己者死,公孙衍也不遗余力为秦王效力。

    那时候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盛,公孙衍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后,总想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秦王对来自魏国的公孙衍并不放心,就让他指挥攻打魏国以考验他的忠心。

    公孙衍也不是傻子,当然明白秦王的用意。公孙衍就拿出了浑身本领,在公元前333年打败魏国。夺取了秦王梦想得到的魏国土地河西。

    所以说公孙衍也不是一辈子都在反秦,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人家也是肝脑涂地为秦国服务的,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之所以改换门庭那是事出有因。

    在秦国担任大良造之时,真的可以说是没有一点私心,即使是秦国跟魏国作战,公孙衍也是态度坚定,气质鲜明,指挥秦军把魏国打得磕头求饶。

    按照公孙衍的表现,又有才华、又忠心耿耿,在秦国一定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平步青云的。可为什么说他后来反秦了呢?

    公孙衍指挥秦军大胜魏国,魏国人惊恐万状,生怕秦国乘胜追击灭了魏国。魏国国君得知公孙衍在秦国深受重用,就托公孙衍的同窗去游说公孙衍,让其利用自己的影响对魏国手下留情。

    公孙衍好歹也是魏国人,魏国的土地养育了自己,亲不亲故乡人,一向心狠手辣的公孙衍被老同学的一番话打动了。公孙衍心想先打谁都一样,就给魏国使者一个面子,反正迟早要灭掉魏国的,就做了个顺水人情。

    公孙衍看着老同学面子决心劝告秦王放魏国一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

    谁知道秦王狡诈的很,在公孙衍身边安插有耳目,公孙衍为魏国求情的事被秦王发现,秦王不再信任公孙衍,而公孙衍得知秦王暗中监视自己,也非常伤心。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公孙衍就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魏王见公孙衍为了自己丢了官职,而公孙衍又那么有才华,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重用他。

    公孙衍回到祖国后,朝野一片欢呼,魏王自然也高兴得合不拢嘴,封公孙衍为将军。公孙衍出走秦国,秦王又重用了公孙衍的对头、主张连横的政治家张仪。公孙衍心里憋着一口气,决心一定要给秦国点颜色看看,顺便也杀一杀张仪的威风。

    于是公孙衍冥思苦想,想到了一个妙招,秦国不是强大吗?我一个魏国打不过你,但我联合那些曾经被秦国欺负过的国家,或者那些害怕秦国吃掉自己的国家,大家联合起来握紧拳头跟秦国干;就不信打不过你。

    公孙衍说干就干,到处访问,先去齐国、再去楚国,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晓以利害,让他们未雨绸缪组成联盟,一起对付秦国。按说当时的楚国和齐国都是战国七雄,国力还可以,如果三家联盟对抗衡秦国,秦国还真够呛。

    可是谁曾想秦国那边早就得知了消息,立刻派张仪前去两国游说。张仪天生就是个游说家,就是耍嘴皮子出身,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齐国和楚国人说转轴了,公孙衍的结盟计划破产了。

    齐国和楚国不但不跟魏国结盟对付秦国,反而跟秦国结盟调转枪口对准了魏。

    形势万分危急,公孙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遂发起“五国相王“,也就是拉拢那些更小的诸侯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合起手来抗衡秦国。眼看这件事就要搞成了,但张仪怂恿秦国、齐国和楚国再次出来搅局,五国联盟又被搅黄了。

    公孙衍出师不利,魏王对公孙衍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时候张仪受秦王派遣打入魏国,魏国重用张仪,冷落了公孙衍。

    后来,张仪吃里扒外被魏王察觉,魏国驱逐张仪重新启用公孙衍,公孙衍被任命为宰相。

    公孙衍屡败屡战,又一次组成五国联盟攻打秦国,这五个国家是韩、赵、魏、燕、楚。

    但这次联盟也不牢靠,大家并没有同仇敌忾,都在想着怎样保存自己的实力;因此来势汹汹的五国联盟其实是各怀鬼胎,不堪一击,到了函谷关就溃散了。

    五国伐秦又搞砸了,魏国对公孙衍彻底失望。公孙衍就到韩国做了丞相,怎奈秦国已经成了气候,公孙衍独木难支,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响应,不得不再次品尝失败苦果。

    公孙衍生不逢时,半生伐秦,屡战屡败;不过公孙衍矢志不渝、精神可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