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法家~书法笔祖李斯 (第3/4页)
,是因为李斯是真有本事。可以这么说吧,秦始皇嬴政能有后来的丰功伟绩,李斯占了一大半功劳。如果要没有李斯的话,那秦始皇嬴政的功绩将会大打折扣。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嬴政施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统一了所有文字,并把大小不一的车轨也给好好规划了。这就好像今天的时代,什么样的车,那就用什么样的车轨,各色分明,不凌乱。 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了郡县制度。以前的制度是分封制,就是谁谁谁有功了,便分你一块当让你去当诸侯王。 这么做的弊端,就是不好管理,容易生乱。譬如说这个诸侯势力慢慢壮大之后,就会对中央帝王不服,然后就会举兵去攻打中央帝王。 但是这郡县就不一样了,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各市各县。这个管着那个,那个管着这个,不会出现以前那种诸侯势大的情况。说白了,就是集权。权力全部集中在秦始皇嬴政的手中,而没有像以前那样分散。 除此之外的之外,李斯还统一了货币。以前每个国家之间都用着各自国家的货币,就像现在一样,交易起来十分的麻烦。李斯就给秦始皇嬴政提了议,把所有国家的货币都统一了起来。 如果现今时代,也能够把所有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那么距离大同世界又将迈出一大步。可以这么说,李斯的理念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但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在诸多历史名仕眼中却极不喜欢他,甚至是讨厌他。以致于李斯如此厉害的一个人物,历史名声却十分的不好。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李斯太过于追求利益,有本事,但却没有坚定的信仰。 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嬴政死于沙丘,留下遗诏,说立扶苏为太子。结果,李斯和赵高两人合谋改了遗诏,立了二世胡亥为帝。 当时在车上的就只有李斯和赵高两个人,他完全可以反对赵高,结果他没有。而是为了利益,背叛了提携他,让他施展出抱负理想的秦始皇嬴政。 李斯十分聪明,但是却不智慧。也正是因为他只聪明不智慧,所以让他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当时扶苏和蒙恬在修长城,胡亥在宫里头吃吃喝喝。李斯就合计着,说我要是遵从秦始皇嬴政的遗愿立扶苏为帝,其获得的利益好处,不如改立胡亥为帝来得多。 立扶苏的话,那就不过是做了为人臣子该做的本职工作罢了,扶苏并不会对李斯太过感激。但是立胡亥为帝那可就不一样了,胡亥肯定得感谢他八辈祖宗。 而且,李斯还有许多远大抱负没有实现。跟着扶苏的话,可能就实现不了。因为扶苏比较主张仁政,以仁之国,不推崇那些惨无人道的刑法等戾政。 而李斯却恰恰相反,推崇法政,也就是法家那套。法家主张的政策很是暴戾,譬如商鞅,他推崇用各种法子把老百姓当成行尸走rou去管理,十分可恶。这点以后会聊,可以这么说,商鞅的管理政策很合乎帝王心意,但是对老百姓而言的话,那商鞅真不叫一个人。 也便是出于这些种种原因,李斯就背叛了秦始皇嬴政,选择了跟着赵高去扶持胡亥为帝。李斯就单纯的以为,这样做自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结果,选错了。 李斯最终惨淡收场,严苛的刑罚,死亡的深渊在等待着他,他成为秦二世杀人游戏里的一颗棋子。受“五刑”,全身都被肢解,然后腰斩,最后尸体还被丢弃到了荒山野岭。 千古一相的传奇就此画上句号,亲手毁灭了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制度。是李斯推动了秦始皇在统一大业的进程,开创了心动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两千年,可谓是功在千秋。
最终因为对权力的迷恋,在关乎帝国命运的抉择上充分反映出他的格局,在帝国命运和一己私欲之间他选择了后者,间隔断送了大秦王朝命,又何来统一天下之功呢! 战国时期的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韩非。 秦王见到韩非所写的《说难》,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见到韩非。后来,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韩非相谈甚欢。 李斯害怕韩非得到秦王的宠信,就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使得韩非含冤入狱。韩非想要亲自向秦王陈述,李斯不让他有机会觐见。韩非因此死在狱中。 秦王并吞天下,称始皇帝,任用李斯为相。 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奏请秦始皇焚书坑儒,相对谈论诗书者斩首于市,引古非今者诛杀亲族。 时过三年,秦始皇去世,宦官赵高胁迫李斯伪造始皇遗诏,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次子胡亥即位。 胡亥成为二世皇帝后,听从赵高的谗言,害死了一些将军,并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接着,赵高又准备向李斯下手,以便独揽朝政。 赵高故意对秦二世说:“皇帝要显得尊贵,应当深居简出,不轻易和大臣见面。今后朝廷的事就由我来办理,我天天向陛下报告。陛下考虑好了再作决定。这样,大臣们就不会小看陛下了。” 与此同时,赵高怂恿李斯求见秦二世,劝谏不要再征发老百姓去修建皇宫和陵墓。结果,秦二世对李斯一再求见非常恼怒。赵高乘机进谗,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