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三章秦:李冰,李二郎,向寿 (第2/3页)
力大。在这种压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流流向凸岸,形成了弯道环流。 这种环流形成的强大作用力能够将大量砂石“甩”出至外江,避免内河於塞。另外,飞沙堰的低作堰原则使得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遭遇大型水涝,堰体会自行溃解,让水流重回岷江正流。 “宝瓶口上宽下窄”最后便是宝瓶口部分,这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此处是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山人工开凿的缺口。宝瓶口上宽下窄,底部宽约14米,顶宽28米,高度在18米左右,峡口长36米。入水口宽70米,出水口宽40~50米。整体形状如同瓶子,因此得名宝瓶口。 这在当时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那时的古人基本没有什么现代科技可言,靠的就是传统方法。以火烧石,用冷水浇泼,这使岩石急剧的膨胀收缩炸裂,再进行人工开凿。宝瓶口的作用是配合飞沙堰进行水流节制,这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如遇洪水期间,内江水位高度超过飞沙堰,洪水便从外江部分流走。宝瓶口的约束作用能够让水流不会太湍急,以此达到防洪堤的效果。 而内江区域的水流经宝瓶口后,便顺应地势的高低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分支引水的灌溉渠系,该系统灌溉了成都平原上一千多万亩的农田。在宝瓶口的左岸山崖上还刻有数十条石线,每条间隔30厘米左右,被称为水则。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水位标尺,以此来观测水位的涨落。都江堰地区的水位标尺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而不断扩大。进入清朝时期,都江堰的水位刻划已经达到了二十四划。 飞沙堰和宝瓶口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水流和排沙。沿金刚堤顺势而下的急流受到宝瓶口的限流作用,在瓶口外形成一个洄水,此即为“伏龙潭” 从整体上来看,都江堰的水利建设因地制宜,人为干扰实则并没有太多,同时该地的气候变化分明,雨季降水时间稳定。该地建造之初便是为了引水灌溉和防洪,但都江堰的良好的规划也使之具备水运功能和城市供水。都江堰仍是我国的重要水利地点。 美丽的都江堰造福后人上千年以来,都江堰水利治理稳定,将岷江一分为二,避免岷江成为水害,同时还造福农桑。该地促进了早期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 “岷江一分为二”农业灌溉的效益随着日后的灌溉渠系的发展逐渐被重视,宝瓶口处不断扩展,从秦朝时期的郫县到成都内部,灌溉面积达到万倾。此后,都江堰的主要功能便是集中在农田灌溉。进入现代以后,通过科技手段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加固强化,鱼嘴、宝瓶口、离堆以及所有分水堤都进行了保护。如今的都江堰更胜从前。 “离堆”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开始至今就一直得到了良好的管理,使得都江堰成为了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地段。都江堰水利也是水文治理上的一个成功的长期有效的经典案例。惊讶于先辈们的智慧之时,如今我们仍需要对它加以维护,才能让其长存。 李二郎,李冰儿子,生平不详,《眉县志》中记载李冰父子为陕西省眉县二郎沟村人,传说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 提起都江堰,每个人第一想起的就是李冰,但在巴蜀老人口中,津津乐道的更多是李家二郎,这位爷干的可是杀蛟龙的行当,不是神来也是仙,一个真君守四川。 战国末期,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见岷江水患横生,一年旱涝不定,造成沿河民生疾苦,于是兴起了治水念头。 在治水之中,却遇到了天大麻烦,岷江有龙作乱。 岷江中,有两条孽龙,每年需要沿岸村庄贡献祭品,稍有不满,就水漫村庄,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古时水患严重,人们往往把这种洪涝归结于龙王的身上,行云下雨的是龙王,兴风作浪的也是龙王,这种矛盾在民间干脆就以好坏来区分。 李二郎战恶龙的故事就发生在李冰治水当中,战的正是在岷江河里为祸人间的孽龙,百姓口中的坏龙。也有梅山七子战恶龙的故事,在《西游记》中提到的梅山七圣。 李冰治理河道时,有二孽龙在岷江河兴风作浪,为祸人间,往往祭祀的猪牛羊不合心意,便发大水淹没沿河一带村庄,李冰为了永绝后患,便决定用计除掉二龙。 李冰向藜山老母祈求相助,藜山老母念其真心为民谋福祉,于是送出法宝“困龙链”,助其一臂之力。 李冰在祭祀时将祭品加入麻药扔入江中,再派二郎拿着“困龙链”趁机入水诛杀孽龙。当时二龙吃了祭品,正昏昏欲睡,其中一条被二郎手起刀落斩首,另一条与二郎争斗十来回合不敌而逃,二郎紧追不舍,直至青城山下王婆岩。 孽龙逃到王婆岩消失,二郎寻找未果,执链坐石上休息。藜山老母见走脱了孽龙,化作一老太婆,要过“困龙链”,混在煮的面条里,等待龙王到来。 龙王化作一黄衣男子,饥饿难耐,见煮好的面不禁大喜,连汤带水吃了个干净。藜山老母念起咒来,龙王腹痛如绞,知道上当,奋起余力要杀藜山老母。二郎急忙前来帮忙,两人合力制住孽龙,二郎本来想将孽龙押到城头斩首示众,被藜山老母阻止。 地方还需龙王降雨解旱,所以用困龙链将孽龙锁在离堆下深潭中,又在离堆上修伏龙观以镇压,防止孽龙作乱,是当今灌阳十景之一“寒潭卧伏龙”的所在地。 自此岷江无再无龙兴风作浪,李冰也顺利开展治水大业,凿筑离堆,中流作堰,将岷江两分,内江主灌溉,外江主泄洪。 后来世人为感谢李冰两父子解决水患的功绩,遂在都江堰建二王庙(前身是李冰庙),供奉其父子为神。 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御赐“二郎神碑”,称二郎为“川主二郎神”。 建造都江堰之前,李二郎奉命勘察巴蜀地形,记载所有水流河道,并深入民间向当地治水的能人、百姓取经问道,其身影走遍了巴蜀的山山水水,很多地方现在还传说着李二郎的各种神话故事。 传说李二郎走到龙泉,天气酷热,就倚着一棵老柳树歇息。河面有一老者乘舟而来,自称姓柳,招呼李二郎上船游玩。李二郎坐在船边,将脚放入水中,一边和老人谈论河道梳理的难题。两人互有争执,也有同理,特别是“遇湾截角,逢正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