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魏惠王传 (第2/4页)
你此时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对郑地的消化上吧,你没有过多的精力耗在攻魏上,我们就自己干了。“韩懿侯也非常生气,便借坡下驴撤军回国了。赵成侯在韩国退兵后联合公仲缓,准备先歼灭公子罃,再消灭公仲缓,独占魏国。结果,公子莹、公叔痤大败赵国和公仲缓的联军。 公子莹在这一年即位,就是我们熟悉的魏惠王。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魏惠王生于公元前40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 魏惠王即位后,并没有将平民大臣赶尽杀绝,只是处理了几个追随公仲缓的顽固的首要分子,其余大臣照常使用,魏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了。 公元前368年,王错不知什么原因竟然逃亡到韩国,魏惠王就任命公孙痤为相。 公元前362年,魏相叔痤与韩赵两国军队在浍北作战,俘虏了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很高兴,特别到城外迎接,并赏财良田百万亩为俸禄 公孙痤拜谢之后说:“乘敌人的疏忽而猛打战鼓,丝毫不敢有所怠慢,臣只有这点能做到。大王仅仅认为臣的右手没有倦怠,而重赏臣,是什么道理呢假如认为臣有功,那么臣的功在哪里“ 魏惠王说:“贤卿的话有道理,我们应该遍访贤能啊。“于是,他命人寻访吴起的后人,赏赐他们良田二十万亩。 其实,自即位后,魏惠王特别留意军事指挥员的选拔,并亲自选拔了庞涓、公子昂、龙贾等一批青年将领。庞涓是魏惠王最欣赏的将领,庞涓负责训练的武卒是魏国最精锐的部队。更重要的是,庞涓是魏国河西人。 在击败赵、韩联军后,公叔痤禀告魏惠王:“大王,现在韩赵的气焰已经被我们压住。唯有西面的秦国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啊。李悝变法后,我国国力大增,又用吴起做了上将军对诸侯作战。三十年间,吴起率领魏国铁骑攻下函谷关,大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秦献公即位后一直想收复河西,作为东进中原的准备。为便于对魏作战,他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东迁至栎阳。自吴起逃到楚国后,在河西战场,秦献公屡次击败我们魏军。公元前364年,石门一战,我们魏军被斩首六万,遭到了从来未有过的惨败。这次战役,震动了各国诸侯,秦国进入了战国七雄行列。大王,三年前的石门之耻我们一定要雪。公叔痤愿趁战胜之威,挥师西进挫败秦军,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魏惠王听了当然很高兴:“难得爱卿这般赤胆忠心。石门之耻我们一定要雪,就辛苦爱卿了。“ 结果,公叔痤在少梁被秦国击败,还做了秦军的俘虏。在这一战,秦国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秦献公中身负重伤,并公元前362年去世。这时,魏都安邑受秦威胁最大。 秦献公早年在魏受公叔痤的照顾很多,盛情款待了公叔痤一番就把公叔痤放了回去。 公叔痤归国后,魏惠王亲自来看望公叔痤,劝公叔痤好好养病,并没有提及战败之事。公叔痤知道魏惠王对自己这是网开一面,魏惠王虽然可以免自己一死,但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到此为止了。为此,公叔痤一直很痛苦,战败之辱和免死之愧像如影随形的蛇,时刻在吞噬着公叔痤的心。他整天躲在家里,没过多久就压抑地去世了。 一次,魏惠王在探望时说:“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以继任“ 公孙痤说:“我门下的公孙鞅。“ 魏惠王听后说:“公孙鞅这样年轻,怎么能当国相呢“ 公孙痤说:“陛下如果不用此人,就杀了他,免得他到其他的国家去,到时对魏国不利。“ 魏惠王没有理睬。 等魏惠王走后,公孙鞅来看公叔痤。公叔痤觉得对不起公孙鞅,对他说:“我要惠王让你继任我的相位,他不听,要他杀你他没点头,你不如快点跑到其它国家去施展你的才华。“ 公孙鞅听了,说:“既然惠王不听你的话重用我,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 公孙痤死后,大夫公子昂又一次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当丞相,魏惠王还是没有用他。 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这次魏惠王的拒绝,也给以后魏国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在公叔痤战败的同时,庞涓却在对赵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大胜。庞涓攻取了赵国的列人和肥,对邯郸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于公孙痤病败,魏国的河西郡危急,魏惠王急调庞涓率魏国最精锐的军队与秦军作战。 庞涓对河西的地形非常熟悉。要打击秦军,必须渡过黄河。他让魏军搭建浮桥,摆出从临晋渡河的架势。临晋靠近当时秦国的都城栎阳。秦军对庞涓的攻秦十分紧张。在看到调往临晋的秦军越来越多后,庞涓命令一部魏军佯过浮桥,与临晋魏军激战。庞涓亲率精锐魏军北上,从秦军防守薄弱的合阳渡河,向秦都栎阳进军。秦军虽然奋力与魏军作战,但还是被庞涓攻破了栎阳,河西又被魏国夺回去了。秦孝公被迫迁回秦旧都雍。 在重创秦国后,魏惠王决定召集大臣商议迁都之事。 魏惠王说:“诸位大臣、将军,本王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在屡次战争中,我们的国都安邑多次遭受危险,怎样避免这些危险呢只有迁都了。“ 庞涓说:“大王,的确如此。安邑地处河东,受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山区有一线地可以和河内交通,如果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的交通线,再加上秦的进攻,形势就岌岌可危。“ 公子昂说:“大王认为哪里合适呢“ 魏惠王说:“我想到了一个地方,就是我们魏国的第一大市--大梁。韩赵魏三家分晋时,我们的南部平原还是贫瘠荒芜的原野,大梁城也只是一座小城。安邑是我们的势力中心,地处黄河汾水交汇处,农耕发达,城池坚固,自然就做了都城。自文侯起用李悝变法以来,全力在黄河南岸发展农耕,大梁地处丰腴的平原,得到天时、地利与人和,迅速发展起来了起来。如今,大梁不是都城,但城池规模与街市气势要比安邑大上很多。诸位认为如何 龙贾说:“大王圣明。大梁有地利之便,北临黄河,南依逢泽大湖,水路陆路皆是四通八达,的确是建都的好地方。不过……“ 魏惠王问:“不过什么“ 龙贾说:“大王想过没有我国的土地比较分散,安邑与大梁之间的土地联系很薄弱,只能向北绕道榆次、阳邑南下进入河内、大梁版块。这条交通线不仅绕道、麻烦,而且非常容易被切断。大梁的西面是韩国国土,北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