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魏惠王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魏惠王传 (第3/4页)

是韩国的平丘、户牖、首垣三地,三地连成一线,被魏国的大梁地区呈弯月型半包围着。因此,大王若想迁都大梁,首要的便是要将平丘、户牖、首垣三地拿在手中。这韩国同意吗“

    魏惠王还没有回答,公子昂发了话:“这有什么难的我们拿地换地就是了。大不了。我们出兵拿下就是了。“

    魏惠王面露喜色:“我看公子昂说的有理,就派公子昂出使韩国,与韩国商议。我们先礼后兵。“

    公子昂出使韩国,韩迫于魏国的压力,同意了魏惠王的换地要求。

    此后,魏惠王又用列人、肥、榆次、阳邑换取了赵国的泫氏。泫氏是河东与河内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安邑向东,通过泫氏,越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到达魏国的河内地区。魏国得到泫氏后,原来联系薄弱的河西、河东与河内、大梁两大版块的联系加强了。魏惠王得到泫氏后,用鹿从韩国换取了太行山的重要交通孔道轵道。通过轵道,从安邑可以直接进入到魏国的河内地区,比泫氏更方便。魏国在得到这两个交通要道,魏国的河西、河东与河内、大梁两大版块就成了一个整体。

    魏惠王通过这一系列的换地,把对魏国来说不是很重要和不易控制的一些地区给了赵、韩,却得到了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赵、韩插在魏国境内的军事据点,魏国的形势更有利了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这是开封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迁都以后,魏惠王苦心经营,把大梁城建造得规模宏大、坚固无比。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城内大街长约10里,居民约有三四十万。大梁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诸侯各国中规模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惟有齐国的都城临淄。

    大梁不仅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对大梁西边的圃田泽进行整修,引黄河水南下入圃田泽,把圃田泽改造成了方圆300里的巨大湖泊,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鸿沟。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大梁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的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魏国的船只从梁出发可以直接驶入韩、楚、卫、齐、鲁、宋等国,促进了魏国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凭借巨大的交通优势,大梁城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魏惠王迁都大梁使中原各国的竞争骤然加剧。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魏惠王五年,与韩懿侯在宅阳(今郑州市北)相会,九年与韩厘侯(即韩昭侯)会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十三年与韩昭侯在巫沙结盟。为联络赵国,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两地送给赵国,赵国给魏国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换。十四年与赵成侯相会于鄗(赵地,今河北柏乡县北)。魏惠王十六年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县境)

    相会,以调整同秦国的关系。二十年与赵君盟于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与秦孝公在彤地相会。魏惠王与韩、赵结盟,与秦孝公相会,恢复了三晋的暂时联盟关系,缓和了同秦国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同齐国国君相会结盟之事,可见魏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针对齐的。

    在迁都后的当年,“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废“字又作“发“,“薮“即川泽地。逢忌又称作蓬忌、逢池、逢泽,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泽薮在以往由国家控制,作为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染指。魏惠王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又兴修水利。《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说,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指黄河,甫田是一泽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是魏国把黄河水引到甫田泽,再开挖一条灌溉渠(大沟),引甫田中水灌溉农田。这样,使魏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由于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国的威望逐渐提高。惠王十四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惠王。古本《竹书纪年》载:“(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即指此事。这样魏惠王又恢复了魏文侯、武侯时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泽会诸侯朝天子的举动。《战国策,秦策五》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此事又见于《秦策四》、《齐策五》)

    魏惠王带领的十二诸侯,多是泗上小国,商鞅说魏惠王:“大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鲍彪注《秦策》说十二诸侯中有“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郑即韩,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后迁国都于郑都新郑,故韩也称为郑。逢泽之会,不仅12个中小国家,战国七雄中秦、赵、韩国都在其中。《史记·秦本纪》载“孝公二十年,秦使公于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

    “《史记·赵世家》“肃侯四年,朝天子。“四年当是六年之误,魏惠王率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大国及一些中小国会盟朝天子,使魏国的霸业到达顶峰。这也反映出,到战国初年,政治斗争的格局,还是照抄着春秋时期的争霸方式在进行着,企图利用周天子这块牌子来达到号令诸侯的政治目的。

    魏文侯时用李悝为相,实行政治改革。首先,推行“尽地力之教“(《汉书·食货志》),即奖励垦殖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次,主张“善平籴,即丰年向农民多征粮食以储谷,作为荒年调剂之年)到魏国的,《孟子·梁惠王》记载了当时会见谈话的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公元前361年,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力量和保证国都的安全,把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北)迁到大梁(河南开封)。

    二、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如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又开放统治者独占专利的山林川泽,不仅使生产有所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间的矛盾。

    三、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

    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