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八十九章内史腾,李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九章内史腾,李信 (第3/3页)

十九年,嬴政挟灭掉韩国的余威,以王翦、李信各率兵马合围赵军。王翦主要负责攻漳、邺,而李信则带兵攻太原、云中,作侧翼协应。此时的赵国,经历了之前长平之战的惨败,李牧也被赵王冤杀,没了大将支持的赵国如同枯木一般,不堪一击,一打就垮,很快兵败,赵王被王翦俘虏。

    赵国被击败后,嬴政的兵锋便指向了燕国。熟悉嬴政的燕国燕太子丹十分惶恐,决定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来挽救燕国,那就是刺杀秦王嬴政。随后太子丹招募到了荆轲这个勇士。

    因为拿了燕太子丹的好处,荆轲不得不去刺杀秦王,于是历史上著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上演了。高渐离一首送别曲后,燕太子丹踏上了刺秦之路。又因为有督亢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所以,荆轲见到了嬴政。本来荆轲可以杀死嬴政的,但奈尔自己学艺不精,功败垂成。

    荆轲失败后,燕国迎来了灾难,嬴政勃然大怒,发动了对燕的灭国战争,而此次灭国之战中,表现最抢眼的就是李信。而此时的李信,做出了最令秦王政舒坦的事情:“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公元前226年,李信的先锋部队大败燕太子丹的燕军主力,迫使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随后李信带着几千秦军,一直对太子丹穷追不舍,太子丹最后潜伏于河水中才逃得性命。不过在秦军的压力下,燕王喜献上了燕太子丹的首级。

    此事在《战国策·燕三》中有详细记载: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灭燕战斗结束后,李信获得了秦王政极大的信任,“始皇以为贤勇。”随后嬴政将目光移到了齐国和楚国身上,嬴政问大臣齐国和楚国到底先打谁李信说了一句:“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於易。”李信意思是楚国“地广”、“人勇”,所以说“请先从事于易”,建议先攻打“地狭”、“人怯”的齐国,而后再攻楚国。不过嬴政并没有采用李信的建议,而是采取了先难后易的策略。先攻取了楚,最后才灭了齐。

    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灭三晋,数破楚军,燕王逃亡被灭。秦始皇欲灭楚,倾心于年少壮勇的秦将李信,认为他贤能果敢。李信曾领兵数千,追击燕太子丹至衍水,终破燕军虏获太子丹。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王翦白起列传》)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后王翦率60万大兵破楚。

    据史记记载,汉朝大将李广、及其子李陵一家即为李信后代。

    在战事开始之时,大军在颍川郡集结后,李信分兵蒙恬率一路军像东南方向,延汝水两岸向陈邑延商水运动,自己则自西南方向出发,延汝水以南做迂回运动。

    李信的打算,是走出一个两翼钳子攻势的战略包围楚军。刚开始也很顺利,平舆和寝丘两个楚国在淮北的据点,分别被两路军顺利的拔除。

    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人看不懂了。在攻占平舆、寝丘两邑之后,李信大军并没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东,或者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击曾经的楚都“陈”(河南淮阳),以及之前位于魏、楚博弈区的“鄢陵”(河南鄢陵县)。

    等等,这两块地区,早就是秦国属地了啊?李信为什么要回军去打这个本国属地?这是要造反吗?不然,李信又是去打谁?

    荆轲刺秦虽然未果,但却大大的伤害了嬴政的厚道心灵。他开始不再相信六国的这帮老贵族们,在这一年,他就把韩王从新郑迁到了郢陈。这个郢陈,就是李信回军攻打的那个陈邑。秦王政21年,发生了新郑造反,但后来很快被镇压。

    按照秦王的统一大计,秦国要攻打楚国。而对于攻楚的决定,当时作为丞相的昌平君应是不出意外的一句话没留下,但可以推测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当时外戚势力对于灭自己祖国,基本上都是不愿意。为啥?一是感情难舍,二是没有祖国,自己在秦国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于是,因为与秦王的意见不合,王翦告病回家,昌平君则被外派到郢陈。

    当时的郢陈属于原来楚国的首都,也属于秦国刚刚吞并的领土,经过新郑之乱,秦王嬴政可能意识到了新占领区的民心工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这位表叔。他想利用昌平君具有楚国贵族血统的这个优势,去楚国施展怀柔政策,整合这些新征服的楚地。

    这种事情在后来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国家征服另一个国家后,被推到前面控制地方的,往往就是那些服务于征服国的,被征服国的精英人物。

    楚人治楚地,是嬴政希望避免再度出现“新郑之乱”的对策。换句话说,他派昌平君去那里,是为了当政委去的。

    但他却万万没想到,他的如意算盘打砸了,自己的好丞相,好表叔却选择了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叛了自己。在李信深入楚地后,昌平君利用自身的威望上演了无间道,起兵反秦,切断了李信的归路。“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荆就是楚)。

    昌平君的突然反水,让李信陷入了极端的两难的境地,如果往前再接着打,那么由于归路被断,后续的粮草运不上来,自己也容易面临着两线夹击。如果回军打陈、鄢两地,那么后面又容易被楚军主力追击,同样还可能是两线夹击。

    在这种没有准备的突然被友军断了归路的情况下,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最著名的就是威震华夏的关二爷斩庞德捉于禁,水淹七军,在前方打的曹cao差点迁都,但后面一旦孙权捅了刀子,马上就扛不住了。

    所以说,李信这一战,输的很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