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八十九章内史腾,李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内史腾,李信 (第2/3页)



    说得很明确,这就是“内史腾”对南郡辖区内各级官吏的教导。这部作品讲述了民的重要性,希望“吏”在治民之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各级官吏一定要明晓秦国律法,即要有过硬的职业素养。

    同时,内史腾还对官吏提出了很多要求,告诫他们什么样的是良吏,什么样的是恶吏,并使得下辖官吏充分认识到恶吏对于家国的负面影响。

    而在《为吏之道》中,更是详尽指出,如何才能做一个“良吏”。

    这是一篇专门讲述“吏治”的文章,可以看到秦国对于“吏治”的重视程度,甚至将这些基层人员当作了“国本”,只要这些人能成为“良吏”,那么社会必然长治久安。

    它甚至也打破了秦“暴虐”、“苛政”等印象,通过这样的细则能发现,内史腾等人治理国家并不是完全依靠法家,而是以法为主,儒道等学说都兼而用之。

    比如说,在《为吏之道》中就明确地指出了“五善”、“五失”。其中的“五善”大概的内容就是忠信、廉洁、公正、善心以及勤劳,而“五失”就是一些具体的如贪墨、倨傲、不公等等恶行。

    内史腾在这篇文章中从抽象的“良吏”概念到具体措施,几乎都描述地非常详尽。

    最为重要的是,他也明确指出,秦所设定的律法不是为了惩戒犯了错误的人,而是为了通过律法的禁止作用,使得民风淳朴,人人向善。

    即律法的根本目的不是惩恶,而是扬善;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更重视教化功用。

    内史腾在南郡的时间应该并不长,但其影响力却异常深远,以至于如“喜”这等小吏都要将其所撰写的“准则”放在墓葬中,这要么是认为这些内容极为珍贵,要么是平日里经常需要用到的事物。

    内史腾在秦国统一之后回到了国都咸阳,正式担任“内史”一职,管理国都的具体事务。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史料来看,内史腾最少参与过两次灭国之战,一次作为主将,还是灭国首功,另一次是作为后方保障,地位同样重要;而他还参与了秦国“吏治”的完善,为“以吏为师”的秦国制定了非常详尽的方略。

    然而,这位堪称“重臣”的内史腾却在后来的史书中缺乏记载,这也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

    要么是真的因为战乱等缘由,导致史料有缺,要么就可能是汉代人对于秦朝的偏见,使得他们有意忽略了这位重视“吏治”的降秦官吏。

    李信,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李信年轻时强壮勇敢,是秦国少壮派中较为显赫的人物,同时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轻将领之一。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后领兵二十万攻打楚国,先是一路凯歌,后被楚将项燕大败。

    秦国灭楚之战一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嬴政弃用身经百战的王翦,让李信担任主将。结果,李信先胜后败,嬴政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那么,这位李信是何许人

    追击太子丹有功,深得秦王政厚爱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并没有为李信单独立传,只是在《王翦传》中捎带提到了他。

    不过李信却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后代,那就是西汉时期名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

    李信是秦军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曾与王翦兵分两路合围赵军,后又在追击燕太子丹时立下大功。嬴政认为他贤能勇敢,从此对他信任有加。

    当时,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带着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去秦国行刺秦王。结果众所周知,荆轲行刺失败被杀,嬴政趁机发兵攻打燕国。

    秦军攻占蓟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逃往辽东,李信率领数千士兵一路追至衍水。燕王喜为了保命,听取赵代王嘉的建议,派人杀了太子丹,并将他的首级献给秦军。

    此战之后,李信一跃成为秦王嬴政的心腹爱将,他在军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大大提升。

    领兵二十万伐楚,惨遭楚主力反杀

    在横扫韩、赵、魏三国之后,秦王嬴政打算对楚国动手。大战开始之前,首先要确定主将人选,于是嬴政召见李信、王翦,询问他们灭楚所需的兵力。

    王翦和李信这一老一少,一个说非60万人不可,一个说20万人足以。面对两个相差悬殊的答案,嬴政更加认同年轻气盛的李信,还认为王翦老了胆子也小了。

    就这样,李信与蒙恬率领20万秦军攻楚,王翦称病辞官归乡。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灭楚之战,竟是李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担任主将。

    起初,李信在平舆大胜楚军,紧接着又攻破鄢郢,形势一片大好。然而不久之后,李信率领的秦军却被项燕率领的楚军主力反杀。

    此战秦军损失惨重,两座营寨被攻破,七名都尉被杀。不得已,秦王嬴政只好亲自迎回王翦。后来,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灭楚国,斩杀项燕、俘虏楚王负刍。

    从此与主将无缘,结局成历史之谜

    李信和蒙恬因为伐楚失利自缚请罪,秦王嬴政并没有怪罪二人,而是将战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相关的正史上,也只说嬴政罢免了李信的主将之职,让王翦领兵继续伐楚。后来,李信还被任命为副将,跟随王翦之子王贲攻灭燕国和齐国。

    由此来看,李信在嬴政心中的信用度虽然有所打折,但是并没有因此断送军旅生涯。

    李信最终的结局,史书上并未提及,我认为他战死或自然死亡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其结局到底如何希望今后的考古研究,能为我们找到答案。

    秦王政命王翦统帅伐燕。二十一年(前226),王翦攻克燕都蓟,燕王和太子丹退保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说道:“秦军之所以追得这么紧,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杀了太子丹献给秦王,燕国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辽宁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斩了太子丹的头颅献给秦,李信、王贲并没有停止进攻。二十五年(前222),李信随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李信领功。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