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一章 月如钩 (第1/2页)
陈规答应的很爽快,只是需要白野事先将规划做好,时不时的看看有无错漏即可。 秋收的成果给了朝廷极大的底气,考成法也是成绩斐然,揪出十余位尸位素餐之人,其中甚至有人连劄子都需要他人代笔。 当一个新法需要落地,就需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显然,就目前而言,主战也好,主和也罢,哪怕是主投降,都尝到了甜头,考成法也不再会有阻滞。 修路也是同理,白野和陈规已经将预案上表,与农税一样,相当于手把手的教大家该怎么做,又是一颗送上门的蜜饯。 能力强的可以开辟新的商道,能力不足的也可以夯实原有官道,都算立功,等大家接受考成法之后,才是它真正开始发挥效力的时候。 水泥厂已经在新渡附近开始建设,制水泥倒是不难,白野弄的水泥甚至能达到后世200-400的标号,完全够用。 可水泥路就有些麻烦了,因为目前还没有相应的配套产业,沙子倒是好解决,本就要疏浚河道,碎石又该上哪儿去弄,这儿可没有什么采石场。 然后,宁计就被白野抓了壮丁,就像李孟博说的,只管把控关键,理顺脉络,剩下的就交给别人去头疼嘛。 由于是秋末施工,浇筑的水泥养护时间就会延长,不过不打紧,春暖花开之际,才是南来北往的最佳时节。 等白野回到军营,天已经擦黑了。 挑开帷幔,白野发现竟然有客人,“这位是?” 李孟博起身介绍,“这是辰州通判,等你小半日了。” 那人连忙行礼,“下官何兑,见过白仓司。” 辰州?从辰州到这顺昌可接近两千里啊,白野有些凝重,“何通判,究竟是何事值得你如此不辞辛劳,但凡下官力所能及,绝不推辞。” 两千里足以说明许多问题,像秦桧那样的,没事会腿着两千里来找自己?而这何兑不仅腿着来了,没见到自己甚至都没有只言片语。 何兑再行一礼,只是瞟了一眼李孟博,并不言语。 “李探花乃是李相嫡子,又是下官至交,何通判但说无妨。” 何兑与李孟博微微致歉,方才开口,“下官仰慕赵相久矣,奈何自知才薄位卑,恐难见到赵相,前些时日,自家发现一个惊天秘闻,危及江山社稷。” 说着,何兑掏出手稿交给白野。 白野先吩咐大牛上些茶点,这才和李孟博就着油灯仔细阅读起来。 短短二百来字,两人看的很快,李孟博满脸愤慨,而白野则有些恍然。 原来如此,有了这份手稿,一切就变得合理了。 秦桧确实写过一份议状,这是事实,却不至于说是“独冒白刃”,“大节孤忠”。 别管人家怎么舔,但就他敢牵头落笔,就能说靖康年间的那个御史中丞秦桧还算有几分正义感,虽然不多。 勉强也算他当时是个愤青吧。 而从愤青堕落到臭名昭著的汉jianian,这样的人历史上也并不少见,离现代最近的那两个,一个是辛亥革命前夕刺杀摄政王的热血青年汪精卫。 另一个则是五四运动中带头火烧赵家楼的北大学子梅思平。 没有这样的人,又怎么衬托那些坚守的先辈。 白野暗自啐了一口,“真活该你跪千年啊。” 接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