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无题 (第2/2页)
对。 我跟着你打土豪,是希望自己能分到地,而不是让你成为土豪。 家人们愿意支持李姓男子,是希望他能继续给大家带来高性价比的商品,而不是... 如今的朝廷有实行三权分立的土壤么?自然是有的。 它的框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三省六部制。 重点是怎么限制皇权,肢解相权,也就是行政机构的内部结构。 至于司法和立法,无外乎现在的大理寺和刑部。 大理寺的权柄本身就极受重视,再将刑部独立出六部,基本的框架就出来了。 三权分立的优势就在于下限很高,上限嘛...不好说。 当然,若是外界出现重大变故,三权分立的行政效率并不会逊色于专制。 就现在的朝局而言,专制无疑是最优解,现在身居高位的几人都是心系百姓的贤者,可以省掉很多不必要的扯皮。 可一旦北伐成功,若是依旧专制,那等赵鼎,李光这些人退下来,或是赵构又变了心思,百姓们又只能碰运气? 这无疑又成了历史的循环。 而恰恰也是北伐,成为了确立三权分立的最好契机。 中原克复,继而收回燕云,朝廷的外部压力基本就彻底消失。 赵构以及政事堂需要处理的政务将会堆积如山,丝毫不亚于重新立国,正是平衡皇权和相权的最好时机。 关于这些,白野拿不定主意,再好的制度,也要符合实际情况,照搬并不可取。 怎么平衡,怎么隐晦的剥离皇家的权柄,白野自忖没有那样的能力。 这需要配合先贤的思想倡导,慢慢的抽丝剥茧。 交代宁计,回复李光从重处罚,追不回的损失由青甸园补齐,下达处置结果的第一时间,由民报通传全国。 这也是为以后杜绝有限责任而提前做好铺垫。 无论是为官还是从商,一律追责到底。
当然,也不是一味的往上追责,这个尺度也要细细斟酌。 同时叮嘱白甲加强管理,以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顺昌府衙后堂书房中,陈规披着裘衣打着哈欠,“贤侄啊,你知道现在已经几更天了么?虏人打到城下了?” 白野打个哈哈,“二叔年纪大了,觉少,不妨事。” 陈规目瞪狗呆,听听,这说的是人话?没好气道,“说吧,出什么事了?” 白野将三权分立的设想陈述了一遍。 既然人性无法避免,那是收买一个人容易,还是收买三个人容易呢。 新奇,又不算太新奇,多多少少还粘了点大逆不道,书房内沉寂许久,陈规有些复杂的看向白野,“长风对于人性就这般悲观?” 白野偏向荀子之道,反问道,“不然呢?” 就是因为太乐观,所以才会有王朝更迭。 “限制皇权,分散相权...”陈规喃喃自语,“容我好好想想。” 限制皇权好理解,分散相权,现在的宰相可是赵鼎啊,下一任是谁也许不好说,但只要白野不犯大错,下下任的人选几乎是板上钉钉,竟然嫌自己手上权利大? 这是已经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路了么,可他才多大,不到二十岁啊。 陈规一时间有些纷乱,真的有人可以想这么远么? 又或是,生而为圣? 陈规摇摇头,集中精神道,“贤侄再说说这民主。” 白野想了想,组织一下语言,“就说这知县吧,众所周知,知县由朝廷委派,虽说如今有考成法,但是,谁能保证他不是为了考成而考成? 打个比方,汝阴县去岁上缴国库一千贯,今年上缴两千贯,这知县就是能臣么?未必。” 李孟博有些耐不住性子,捅了捅白野示意别卖关子。 白野瞄了眼手边空了的茶盏,李孟博立马满上,这才继续说道,“二叔有没有想过,若是这知县由地方百姓选举而出,又会如何? 假若汝阴县百姓选我做知县,那我就会千方百计的想办法,怎样才能让汝阴县过得更好,如此,我才有可能连任甚至晋升。” 陈规点点头,“有理,那这人选呢,又该如何选举?” 白野侃侃而谈,“我朝三年一次大考,每个县可安排两三名新科进士,于县衙外张榜阐述自己的执政理念和计划,再由百姓自行选择。 至于选举方式就更简单了,抓阄嘛。 什么王家村,李家寨,泸溪街,乔安巷的,农人,商贾,百工,每百人出一人,再进行投票,得票最高者为知县,行政两年查看成效,再次票选。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具体的细节可以慢慢推敲。” 其中最难拿捏的是各职业之间的比例平衡。 比如投票的人中若是大半是商人,那竞选者只需要想办法讨好商人就好,可如果是大多农人,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百工技艺太少,更是有碍科技发展。 陈规苦笑道,“贤侄倒是给自家出了个难题啊。” 他当然知道这套东西的厉害之处,但是想要完善,靠他自己显然是不够的。 想到这里,好奇问道,“此法与赵相可曾商议?” 白野点点头,又摇摇头,“当初只是一点想法,那时长风不通政治,今日也是因为一些...糗事,才突发奇想。” 陈规思索再三,“这样,此事长风便不要参与了,自家会与赵相商议,可莫要怪二叔贪功啊。” 白野哪里会不知道陈规这是在保护自己。 什么新式农税,商税,考成法,在三权分立的面前都如稚童嬉戏,这是要改天换地啊。 白野默默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长揖在地。 “有劳二叔。”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