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子坟(一)秀才出村 (第1/2页)
这是个离奇而久远的故事。 明朝某个七月,有位徐姓秀才将到省府参加乡试。作为全村唯一的希望,他出行那天,乡亲四邻都来相送。富裕些的添些盘缠,穷一点的送上干粮与好话。秀才背着沉甸甸的竹制行箧含泪告别。 出村两里,一条宽大的河切断原野。河上有一座桥,桥的尽头是个岔路口。岔路右边是条大道,沿着大道步行半日便可到达县城,在县城住一晚,第二日赶早启程,天黑前可到临县。如此七八日,穿过数个县城,就能望见省府威仪的城门。历届乡试在省府举行。 岔路的左边是条小路。小路沿着河岸,虫蛇般蜿蜒远去,看不到头。更远些是一片高山。 徐秀才立在桥上,望着河里的水从山里慢吞吞赶来,又乏力地流去远方。他感觉自己就像这条河,在烈日下,干渴无力。 河水来自高山积雪,滋润着大片肥沃土地,让沿途村庄年年丰收,扣掉上缴官府的粮款,每户人家竟年年都有结余,村民日子过得还算富足。可从三五年前开始,河水却一年比一年少。到了今年,丰水期河水居然漫不过河床。阳光照来,满河的白石头射出刺眼的光,像铺了层银制的元宝。 徐秀才转身望向来路,路不大,也不小。在烈日照射下,恍惚有些颤抖。路旁的树安静地望向他,似满含期待的乡亲目送他远去。树下是连片的田地,大多空着。可以看到,田地里生出了道道张牙舞爪的裂痕,如干裂的嘴唇,渴望着一顿饱饮。 幸好收稻的时节已过。今年尽管稻子的穗小、籽粒干瘪,但好歹有得收。将余粮翻出,这一年还能挺过去。 徐秀才想起乡亲的话:“定要中个举人回来,把这条河治治。”他将行箧从背上取下,里面装着书本、鞋子、衣服和干粮。他又摸了摸怀里装着盘缠的口袋,口袋鼓鼓胀胀地像蟾蜍的肚皮。这是他本次赶考带出的所有东西。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出的温暖,乡里乡亲双手奉上的期望,叠在小小的行箧内,沉重如一座又一座山包。 徐秀才将几本沧桑破旧的书从行箧取出,是《论语》等儒家经学。他想到书里那句话“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要当官。他出生便被教导,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这似乎是所有人的最高追求。随着年岁增长,他又思辨地追问,当官是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答案。可此时,他突然想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徐秀才将书本轻轻放在桥上,像放下一支支美丽的羽毛。他拿出干粮,这些是粮食被碾碎后制成的大饼,味道并不好,背在身上也很沉重。但对远行的人而言,它同生命一样重要。他想,生命因苦行而坚韧。想到这里,他很快将大饼收起,像从未将它取出一样。 徐秀才站在桥的中间,背靠着空荡荡的岔路口,突然跪倒在地。面向村子方向,他拜了三拜,随后将地上的书捡起,再丢进桥下的河里。那些书在空中略作挣扎,却无力改变命运,很快被不大的河水裹住,在乱石之间,磕磕碰碰流远。 离桥两里多,是一个村落,零零散散住着几十户人家。其中一个林盘路口,一位头顶花白的老妇扶着棵小树,满脸担忧地望着平坦的远方。远方被金色阳光覆盖,刺得她眼睛发痛。她是徐秀才的母亲。 老妇人身后,几个光滑的大青石藏在树荫底下,青石上坐了男男女女十数人。送走秀才后,大家田里也无事做,便聚了些在林盘里聊些闲话,一来解闷,二来躲躲太阳。 一位穿着粗布短褂的老者,望着老妇人说:“他是去争取功名的。等他再回来时,已是骑着高头大马,穿戴红花锦袍的大官人。你担心啥?”老者是德高望重的里正,他对秀才参加乡试寄予了厚望。 老妇人像截枯木立在那里,依旧担忧地说:“他从未出过远门。这一路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 里正笑着说:“这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