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四) (第2/2页)
世间没有第二种理论而得到安详快乐的逝去,唯一的佛学能获得安乐而逝。 比丘们应当知道!如来的方**,深入众生的人性之内,如果他的志向乐为其他的方法,深深的喜好财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色﹑声﹑香﹑味﹑触五境生起的五种情欲。 为了这些缘故讲说人安详快乐的境界。如果人们听讲,则便相信接受。 譬如有漫长的艰难险阻,乱世恶道,旷绝无人、恐怖畏难之处。如果假如有许多人,想要通过此道到获得珍宝的地方。 有一位导师,聪明智慧、通情达理,善于知道险境中的道路畅通和阻塞的状况,将要引导众人想要经过此种困难的境遇。 所率领的大众在中途知难而退,对导师说:我们极其疲惫,又加上恐怖畏惧,不能再走了;前面的道路还远,现在想要退回去。 导师有多种方法而产生这样的想法:这些人憨厚,为什么要舍弃大珍宝而欲退回去呢? 产生出这个念头,用其有力的方法,说:在行走险道中过三百里之地,变化作一座城市,并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不要往回转。今有此大的城市,可在中途休息,随意放松。 如果进入这座城市,快乐而得到安详。如果能向前走到这珍宝一般的城市,就可以快乐的向前。 这时疲惫之极的众人,心中极大欢喜,从未曾有的感叹:我们今日免于这样险恶的道路,快乐得到安全的生活。 于是众人向前想要进入变化成的城市,心中生成自己度过苦难的想法,生成安定生活的想法。 此时这位导师,知道这些人既然精神上得到休息,不再疲倦。即把所变化的城市取消,对众人说:你们向前走,宝处就在近处。 你们所走向的大的城市,是我所变化成的,为了在那里停下来休息啊! 诸位比丘!如来也是这样,今天作为你们的大导师,知道各种生死烦恼恶道险难又长即远,应该去帮助度过苦难。 如果众生一但有听到任何一本佛学经典的人,若是不想拜佛,不想要亲近佛,便产生这样的想法:佛道长远,需要长期的勤劳和刻苦才能学成。 佛知道人心怯弱意志不坚定且摇摆低下卑劣,便以科学的方法,而在众生修学的途中为你们停下来休息,讲解两种最终快乐安详的境界。 如果众生在这两种境地中生活,如来此时即便为他们讲说: 你们所作的和未办的事情,你们所在的境况,接近佛的智慧,当观察运筹思量所得到快乐安详的涅槃境界并非是真实的。 但是如来的方**产生的力量,在一种佛学理论中分别讲述三种学说。如你们的导师,为了停下来休息调整的缘故,变化个大城市。 既然知道自己休息,而还要告诉说:珍宝所在远在近前,此城是幻觉,我虚幻出来的。 此时世尊又重新讲解了这段意义,有诗为证: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 为觉悟群生,昔所未曾有。三方及四维、请佛转**: 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 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譬如险恶道, 其路甚旷远,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 众人皆疲惓,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化作大城郭, 男女皆充满。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 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 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