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民间_中医不传之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医不传之秘 (第1/1页)

    我认为中医不传之秘,并不是普通人心目中臆想的,密而不宣的药方,而是那些别具一格的中医精粹传承难的缘由。

    扁鹊华佗等传奇神医身后留没留下秘方奇术,历代名医著书立说,为何不见其赖以成名的绝学。似乎是随着封建王朝的终结,传统医学便无所建树了。

    我的看法如下

    其一,并非历朝历代的大医家保守,而是处方关乎病人的身家性命,即便嫡亲或弟子,医学造诣不如己时,宁将毕生心血铸就的杀手锏带进棺木,绝不相传。非常之病,须用非常之方,非常之方,出自非常之手。后续不才,留下霹雳手段乃是祸患。一旦后辈不知水深水浅,生搬硬套,干出削足适履的勾当,不仅误人害己,也致师祖的声誉蒙羞。

    其二,我赞成传统医学是农业的观点。众所周知农谚,包括气象谚语,是古人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警言妙语,流传至今,说明仍有指导意义。上上个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催生的新医学,我们称西方医学,简单,明了,但不乏幼稚。

    在地球身上,工业发展就是毒瘤在蔓延。毋庸讳言,人类在地球上作威作福,终究要付出毁灭性的代价!

    其三,现代农业是被工业强jianian后产物,今天出产的粮食蔬菜水果rou类几乎都被工业化的科学科过,失去了贞洁。

    传统医学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产物,焉能幸免。中西医理论自成体系,风马牛不相及,中西医结合就是个怪胎。

    当代中医很自豪,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而且用的是有效成分为依据新特中成药,早把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抛到九霄云外。

    中国的中医何去何从,近代名医张锡纯早已做出表率。

    本人初入岐黄之门,在省中医学院读大一时,课余时间便一头扎进图书馆,拼命地读书,分门别类做笔记,试图通过对比,筛选,找出治某种病或某类疾病的共同药物,作为主力药,临证适当加药,岂不妙哉。等到大三学接触临床课后,方知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某病筛选的出场率较高的几味药,依照君臣佐使结构推敲,彼此根本捏不到一起。毫无章法的药物混杂在一处,如同收拢一帮携带十八般兵器的乌合之众,没有组织纪律性,战斗力免谈,出击之时或许发生内讧。此类药物组合,中医行话叫有药无方,何谈疗效!

    自古以来,中医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故此,有人将中医人分五类:(1)草医,家传为主,散居民间。守方针对某些特定疾病(骨折,风寒湿痹,疮痈等)没有加减,千篇一律应对患者。(2)对症医,初级专业医务人员(相当医士/师),系统学过中医基本理论,可治疗简单疾病,对症堆药,消化不良用麦芽山楂;发热加银花连翘黄芩黄连;便秘投大黄厚朴芒硝等,内行谓之有药无方。(3)辨证医,大学科班出身,或有名师传承,在专科范围内辩证论治,疗效显著,其它疾病难以触类旁通,中医主治医师属此群体。(4)入微医,行医多年,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擅长解决疑难杂症,用药如神,堪称专家名医。(5)回春医,望而知病,妙手起沉疴,此辈高人桃李满天下,真身不屑过问江湖之事。

    本人不才,总结出中医疗效四步一,看透病。二,用对方。三,选对药。四,掐准量。此四项中,第一,二项是前提,保障,第三,四项是关键,更是中医不传之秘。

    事实告诉人们,他人的经验,只能用来开拓思路。王明自诩是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他的瞎指挥,几乎葬送了红军队伍。***的实事求是,才是革命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中医的辩证论治,本意就是实事求是。

    然而,某些人依然将中医视为价值不菲的古董,感觉越是陈旧越值钱!

    某日,诊所关门之际,一老年男性悄然进门,他回头扫了一眼门外,压低声音故作神秘说,他家里有祖上遗留的医书三套,用绸缎匣子包装,桑皮样纸张毫无破损,清朝木刻板,问我要不要,卖价3000元。我淡淡一笑告诉他,留着当传家宝,或许有点文物价值。

    自古以来,大凡刊出的书籍,往往流传甚广,无论石刻木雕版,内容多无奥旨,参考价值不大。在中医学院图书馆内,历朝的医著我见的多了。老男人的家传宝,对我的失去了吸引力。

    老男人见我对他心目中宝贝没感没兴趣,万分失望,砸吧两下嘴儿,灰心丧气地走了。

    中医精髓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四大步骤环环相扣,据理,立法,选方,组药。能够辩证论治的中医才是合格的中医。那些崇拜偏方秘术的中医,皆是小儿科境界。

    一方易得,百效难求。因为方是死的,人是活的,死方活用,百发百中。

    作为中医人,把处方递给患者的一瞬间说,先吃几副试试看吧。你是在谦虚还是心里没有底气。

    如果某中医人开据的药方超过15味中药,肯定没有主题,当面撕掉了不要犹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