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真正的木匠(一) (第2/6页)
他要随时保持“师傅”的形象和尊严。 木匠们对来聊天看热闹的男人们,来者不拒,热情招呼,从不厌烦,能来就是捧场,或许就是明天的雇主。雇主、雇主,衣食父母,得罪不得。至少他们能起到四处宣扬的作用,冷淡不得。有人陪着,边聊天边干活儿,也免得寂寞。 对年轻的妇女们,木匠虽然客气,但态度冷漠,话语不多,敬而远之。尤其不愿怀孕妇女进入干活的场地,更不愿她摸碰木匠工具和木活,据说是怕她们可能带来不好的运气。这是木匠的一个忌讳,实际上是怕无端惹出是非。(如果木匠的工具和木活被孕妇摸过,或是被来月事的女人碰过,过去的木匠会在七天内不干任何木活以辟邪,还要烧香吃素……编一个故事……)对老年妇女的到场又当别论,仍是恭而敬之。 木匠对来玩耍的孩子特烦恼,大声呵斥,赶走他们,怕的是场地杂乱磕碰着他们,怕砍掉的碎木渣飞起来伤着他们,责任说不清,同时也怕孩子淘气弄坏制作着的东西。 “水木匠”与茶水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客人来,清茶一盏,殷殷之情,寓于茶中。 木匠每天早上到雇主家时,主人已备好茶水,师傅们坐下来,吃碗茶,歇歇脚,顺便说说今天的活计,还缺少什么东西,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早上的茶水多是主人满给木匠的(也有徒弟的),徒弟略歇一歇息,茶水或喝或不喝,然后搬提工具,做干活的准备了。徒弟没喝早上主人递上的茶水,绝不会显得不礼貌,相反,倒显得懂事,勤快。工间歇息,也是喝茶。午饭后,歇息时间稍长些,木匠们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喝茶。下午工间小歇仍是喝茶。有时干着活,渴了,随时倒碗茶水就喝,可见木匠在一天中对水的需求之大。 “菜牛倌,水木匠”。放牛的牛倌去山野田边放牛,中午带多少干粮,因人而异。饭量大的多带点,饭量小的少带点,但用盐腌制的咸菜,则是宁多勿少。野外没有烹炒条件,吃干粮只能就咸菜。如果咸菜带少了,光吃干粮就毫无味道,没了食欲。木匠喝水多,大概是体力消耗大,出汗多,确实是生理需要。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不可能遗忘了木匠行业。雇主们客情在先,把木匠看作是请来的客人。歇息时干坐着显得尴尬,有了茶水,也有了情趣。 喝茶时,徒弟要主动地给师傅倒茶。若同时还有其他木匠,有时还有石匠和瓦匠,要根据辈分、年龄,有先有后,一一倒茶,并且要热情和有敬意。轻快自然的倒水过程,透出人际间的和睦友善。倒茶时,茶壶嘴不可太低,搭挨在茶杯上,造成“亲嘴”。也不能太高,茶水进杯时哗哗响,起泡。太高太低都不雅。倒完茶,放茶壶的方向也要注意,壶嘴不能正对人,如果围坐的人多,要尽量把壶嘴朝向两人之间的结合部。否则,壶嘴对着人,人家似不在意地把壶嘴拨转方向,就没意思了。还会招来师傅的白眼。 百家饭人情饭盛饭 雇主管木匠吃饭,这个习惯始自何时,无从考证。解放后,改成只管中午一顿饭,应属实际需要。一九八零年以前,农村中自行车还不普及,木匠外出大多是步行。中午回家吃饭,不仅耽误时间,主要是消耗体力,不能休息。木匠活儿虽属技术活,不卖死笨力气,但绝非轻体力。中午休息不好,体力得不到恢复,肯定影响下午的工作。雇主留吃中饭,既显得热情,暗里也不吃亏,木匠会用多干活回报主人。木匠称这种饭为人情饭。没有这顿饭,活儿也得干,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淡多了,好象只剩了干巴巴的雇佣关系。情感是培养出来的,“赌钱赌薄了,喝酒喝厚了”,就是这个理。不过,管干活儿人吃饭,也确是件麻烦事,雇主家要用专人去张罗买酒买菜做饭。这在过去的年代,不算什么,因为那时的农村妇女很少有固定的社会工作,在家里多做几个人的饭,无所谓,还能显示一下自己的厨艺。而现代人中,赋闲的老人们,一般不会再有什么修造事,他们在中年时期或更早时,就已为老年的安定生活预先打好了基础,所以不会再雇佣手艺人,而需要雇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整天忙碌的干事的人,没时间为雇来的人做饭是主要原因,为做饭这种事影响自己的事,不值得。另外,现代人与以前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和生活习惯上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希望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哪怕是临时的,短期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想“屈尊”伺候别人,尤其不愿吃别人的剩菜剩饭。他们宁愿多花钱,把饭钱加在工钱里。这种加了饭钱的工钱,初始时尚能带给手艺人一种喜悦,并由此生出一些对雇主的理解之情,干活儿时仍能与雇主心气一致。但时间久了,变换的雇主多了,初始本意逐渐被遗忘,而人对酒食的生理需要和享受热情招待享受尊重的心理要求,却渐渐恢复。由于得不到实现,与雇主的关系总也“热”不起来,虽然挣着雇主的钱,却不领雇主的情。做事的心态只是一种应付。雇主与手艺人则常常是处于对立的状态中,挑剔做成的活茬儿,对很小的毛病也绝不放过。不同情干活儿人的艰辛,不原谅干活儿人的错误。活儿干完,各走各的路。我在《前言》中说到的“木匠”与“木工”的区别之一,“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与“再见面时形同路人”的差别根源,或许就在这一顿饭上。 六十年代,曾禁止过木匠吃雇主的饭,木匠只好自带干粮外出,将就用餐。开始尚可,慢慢地主人家做汤给木匠下饭,后来做菜做副食给木匠吃,再后来又把主食摆上了饭桌。木匠们背地里说这顿饭是“要劲儿的”饭。 木匠们对饭食从不挑剔,雇主给做什么吃什么。吃百家饭的人,什么样的雇主都能遇到。贫困的,富有的,大方的,吝啬的,卫生好的,卫生差的,厨艺高的,厨艺低的,木匠们都能随遇而安,只要吃饱肚子,有力气干活就行。绝大多数的雇主也是极尽所有,尽量让木匠吃得好些。“自己吃填坑,给人吃传名”。 吃饭时,雇主家把饭菜摆在桌子上,盛饭就是徒弟的事儿了。给师傅盛饭,吃一碗盛一碗,双手捧着递给师傅。添饭时要看师傅的手势,师傅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根据比划的深浅程度,掌握添饭的多少。 有时要给几个师傅辈的盛饭盛汤,这就要求徒弟吃饭要快,不仅要伺候好师傅们,自己也能有时间吃饱,尽量不让师傅们等候自己。 据说,某师傅带了两个徒弟,吃饭时,俩徒弟为了抢着给师傅添饭,同时接住了师傅递出的碗,二人都不放手,僵持中,用力一夺,竟把饭碗掰成两半。 这是木匠行内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说给徒弟听的故事。 为什么把给师傅盛饭作为维护师道尊严的一种形式加以特别强调呢?首先,吃饭的场合,是人聚合的场合,有行内人和行外人,有同师门的木匠,也有不同师门的木匠,正是师傅树立威望和取得尊严的所在(傲性也在这种场合得到无形的培养和强化);另外,也是当时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如果吃饺子、面条之类,用筷子直接入口的,不可能要别人夹递,而馒头、烙饼之类,也不宜过别人的手,只有吃米饭,要用勺子盛放到碗里吃。 南方产大米,北方产小米,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那时的北方乡村是吃不到大米的。小米饭是民间最普通的饭食。把小米淘净,倒进开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