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家里摊上事儿了 (第2/2页)
是希望搬到新镇居住。 不过,自从新书记上任,大把捞钱,整个古镇,从上到下,再无什么公平公正可言,甚至连黑帮也成了当地的主流,我们心中开始诅咒这个鬼地方,巴不得尽快搬家,搬到人文环境好一点的大地方去,比如县城。 于是,我和刘玉芳都向往太平盛世,向往能让老百姓安心过小日子的地方。 既然手头上有点钱,凤溪水城,就成了我们移居的首选。 不过,去一百多里外的凤溪购房,把一家子迁移过去,我又怎么办? 在教师队伍里私下打听,都说从乡镇上调到县城附近,大概要花九至十万元。 这九至十万,小部分是跑关系的烟酒餐饮招待费,大部分是塞给关系人或教育系统上层人物的红包。 也就是说,尽管县城以及周边学校人满为患,想从偏僻乡镇调过去,也不是没有可能,必须潜规则,而潜规到底需要多少,在教师队伍中,已经到了明码实价的地步。 然而,就算有钱去潜规则,调动者必须年轻,年龄大约在四十岁以下,否则,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快“春蚕到死丝方尽”了,调过去养老吗?对方学校不太情愿签字接收的。 思前想后,虽然有钱买房,假如母女三去县城住,我想跟着调动过去几乎是难于上青天,也许跑断腿也找不到门路,于是两口子斟酌一番,再次放弃了去县城购房的打算。 日子一天天过去,山的这边,古镇的面貌正在发生剧变,一座座老铺子和老宅被推倒,原地堆放了很多木材和石头,专业工匠和建筑工人日夜忙碌,一两条新街初具雏形。山的那边,新镇上的一座座楼房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拔地而起。
古镇拆迁和重建,老百姓中,有人哭,有人笑,我们一家子就属于笑的一类人。 临时市场里安置的零售铺子,不到原来的一半,很多人没拿到棚屋钥匙,或是搬到外地继续营业,或是耐心等待,等着新镇即将建成、新集贸市场分配铺子的那一天。 于是,我们利用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两耳不闻家外事,闷声闷气发小财。 旺旺超市所占的棚屋不到二十平方,生意却火爆得超出我们的想象,逢集之时,一旦散场,货架上就变得稀稀拉拉的,刘玉芳就得尽快补货。 美中不足的是,铺子窄小,没法存货,于是卖一点进一点货,三五两天,刘玉芳就得向各家二级批发商打电话催货。 隔三差五的,从家里取出大笔现金进货,每一天,又有大笔的进账,进进出出,往往不到半月,就有现金溢出,冷场之时,由我搭载着刘玉芳去银行存钱。 生意火着,家里事事顺心,两口子尽管三天一小吵,却没闹出大问题,而我自从茅针子事发,让刘玉芳严加看管着,所谓丈夫丈夫,就得拴在一丈之内,久而久之,不得不守住本心,不再跟李姐有什么私下来往。 正当家中一切顺风顺水的,我和刘玉芳却突然摊上事儿了。 原本,刘家有五个兄弟姐妹,除了她,其余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两个jiejie,都在外地安家或谋生,留下的两老,则由我们一家子照看着。 其实在婚前,岳父母已经决定,大女儿二女儿远嫁到外地,两个儿子也在外谋生,最好让刘玉芳在本地安家,否则他们两老常年独守空巢,肯定不是滋味。 刚搬家到古镇的头两年,两老每到逢集就上街帮着料理铺子,虽然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用刘玉芳的话说,实际上帮不了什么忙,可是隔天来回一趟,走的是山路,单边路程十二三里,为了我们这个小家,所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 后来岳父患上了肝病,属于病毒性的,怕两个外孙女受感染,以后很少上古镇赶集,两老就住在石河村的老宅里,双休日冷场,才回去看望一下,每次都匆匆忙忙,送去一件盒装纯牛奶什么的,惦记着做生意以及两个女儿,坐一会就走人了。 一家子忙忙碌碌的,岳父患了肝病,连刘玉芳也很少去过问,有时给点钱,让他自己去外地开药。 这年下半年,某夜深夜,接到岳父打来的电话,吞吞吐吐的,问了半天,才知道岳母突然生病了,半夜里起来上茅坑,走着走着,摔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人事不省,我们连衣服也没穿整齐,打了急救电话,骑着独狼就往石河村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