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家子_第164章 新学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4章 新学校 (第1/2页)

    不签字,第二次,第三次,我厚着脸皮登门拜访,还是那个态度,不签,我和刘玉芳商量了下,虽然他新到任,说不定需要我们“意思意思”,于是封了个红包,四千,某日下午,距离局上收回调动申请表的时限仅剩不到两小时了,我急得犹如烈火焚身,在小区门口堵住他,约他去河边公园走走,硬塞给他红包说道:“李校长,我知道这样的事情会给你造成工作上的不便利,这是小小表示,请一定收下。”谁知他怎么也不肯收钱,推开说:“既然你家里那么困难,我收了你红包于心何忍?快收起来,我签,我签。”领着我到他家里,很爽快的签字盖章,随后我千恩万谢而去。

    风风火火赶往局上,把申请表交给某个主管,总算松了一口气。

    叫了辆电三轮回家,半路上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前后几天,李校长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呢,后来才明白,当时本校想调往县城的老师有好几个,其他人找的关系都没我“硬”,极有可能是局上亲自打招呼叫他放人,而且暗示此人后台很硬,他当然不敢收我的红包了。而李校长胃口很大,上任两年后因为经济问题进了监狱,这是后话。

    此时的调动与过去不同,局上定了算,不用发调令,通知双方学校就行。

    虽然没拿到调令,一家子着实兴奋了一阵子,这意味着全家即将从偏僻乡镇搬迁到城里定居,用阳阳的话说:“下半年我们就是城里人了。”而她正在上五年级,转校的事在暑假已敲定,没去跑关系,拿房产证和户口簿去就近的一所小学报名,我是教师,当然知道近年有个就近入学的政策,为了孩子享受到城内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购房后我马上办理了户口迁移,把阳阳的户口随迁到县城。

    即将去上班的那所学校叫清源九年制义务学校,距离县城十来公里,局上原本允许选择县城内的学校,一番考虑,我认为县城内实行的都是坐班制,放学后才能离开,而乡镇学校下了课就能走人,为照顾丹丹,我毅然选择陈主任所在的清源学校,一条道直通县城,骑摩托车二十分钟就到了。

    交申请表的第二天,我搭载着刘玉芳去了一趟清源学校。

    出县城,上一条林荫大道,两边的树木高达一二十米,这是一片古老的稻米之乡,千百年来,都江堰的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一阵飞驰,几分钟后进了一座乡镇,而学校就设在镇上,当时没开学,大门紧闭,我把摩托车停在门口,从大门看了看学校里的情况。

    八月下旬,清源学校领导打来电话,叫我去学校面试。

    当年清源学校有三个调入的名额,而参加面试的却有七个人,而其中的三人包括我,调动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而其余四人,则是从本地教育网上浏览到此信息,前来面试的,这其余四人完全不知就里,用当地人的话说,是前来“陪相”的,就算他们面试成绩再顶尖,也不可能调入清源学校,而“上面”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为了掩盖某些真相,走走形式,让大家觉得调动没有后门,一切都是公平公正的而已。

    不过当日的面试还是一本正经,领导找我们分别谈话,讲一段课,我干体育专职,领导就问了几个关于体育理论方面的问题,至于面试打分,参加者谁也没看见,考评的人也没公布,总之有三人通过,其中当然有我,而其余两人,没有特殊的家庭原因,调动的理由并不充分,也许找的关系没我的硬,也不知花了多少钱,肯定不是小数目,不是三两个小红包能搞定的。

    到此时,调动的事才算彻底搞定。

    临近开学,我不用回原来的学校了,不过还有些私人用品留在过去的办公室抽屉里忘了带走,那日回去了,昔日同事们见了我,要么一脸的惊讶,问:“林伟你回来干吗?”要么一脸的羡慕嫉妒恨,此时我春风得意,在各个办公室里转悠了一圈,有人说:“伟哥就是有本事,放出话来要走人,果然就调走了,谁敢提前说这样的狠话呢?”又有人说:“有人削减脑袋想调往县城,等到头发白了也没去成,你伟哥真有办法,放出话来,说调去城里就去了,佩服佩服!”其言语含沙射影,说给某些同事听的,而这一两个同事,在学校里心高气傲,和别人很难相处,此时听了议论,气得脸色铁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