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关于成功与失败 (第1/3页)
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这一句话是说: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然而,从实际来看,这并不是让人赢得成功的最高境界,也只是算得上是亡羊补牢而已。 那么怎样才能最快速的达成成功呢,在开始这个之前,又得给大家讲故事了。 “事物总是创造于天才的头脑,而非自然。即天才总是在事物真实存在之前就已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它们清晰图象。” —AugustineBlessed “我将不再为眼前工作,而是为将来。”在七十年前的纽约特斯拉这样对记者说。“未来将是我的!”—交流电,多相电机,可逆磁场,无线通信,遥控自动学……的发明者。特斯拉是个发明家,他的专利奠定了二十世纪力能学的基础,他独自奋斗数十载研究宇宙形成过程,他还希望就如在他的实际发明中完成对物质和精神的结合那样在理论上完成这一课题。 现在提起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人们肯定会把他和所谓的特斯拉线圈,感应电机,还有衡量磁场力的国际单位符号联系起来,而遗忘了他的许多生活逸事和非凡的创造天赋。 特斯拉最多产的创造时期是在美国度过的。他在不同的国家有超过300项的专利发明。其中很大一部分直到今天仍无法重复。例如:辐射能量接收器。除了知道这是一个关于宇宙线能量的转换器外我们对它的工作原理一无所知。1899到1900年间,在科罗拉多泉的特殊实验室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低频电磁振动的研究中。两年后,特斯拉着手在纽约附近的长岛建设世界转换站但由于资金问题搁浅。其间,他得到了朋友——美国钢铁大王J.P.摩根的财政资助。1905年这项计划结束后,他选择了远离人们的视线,独自工作。但这段时间内他并没有停止他的新发现。正是在这一时期内作为一个成熟的科学家他获得了可能成为未来科学里程碑似的基础结论。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当科学思想发现自己处在十字路口时,科学家往往开始从过去寻求支持和灵感。让我们试着回答一些重要问题。 特斯拉如何获得他的发现?这些重大发现是:超低频电磁波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影响脑的工作,能量结构的合并,由特斯拉主、次电磁线圈感应场产生的所谓的“火球”,自然或人工材料的超导问题及所谓的无线能量传输等等。 特斯拉宇宙哲学的主要公理是什么?他是怎样根据自己的哲学得到这些公理的?他又是怎样在自己实验中应用它们的?为什么现代时间物理学的理论家和实验家们对重建特斯拉理论的物理实质和他的对电磁现象的见解这么感兴趣?为什么特斯拉从来不明确表述和发表他的理论?特斯拉对科学发现的道德规范方面的预见对重建现代物理,特别是现处于思想危机的物理学有帮助吗?我们研究特斯拉的概念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什么?说特斯拉1900年在他著名计划“全球系统”中可能实现全球信息导向社会是否高估了他?它是否确实是我们现在称为新世界秩序的技术和科技基础?我们可否认为特斯拉是一个叫做“特斯拉时代”的新技术和科技文明的精神先驱?在这里,“时间设计”流行且唯一,能源来自各种水平的物理过程的非同时性且用之不竭…… (编者注:时间作为能量来源在许多研究中都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我们如何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解释它呢?在我看来,它不同于用公式E=hv(v是频率)表达的能量振动,它取决于空间尺度,亦即时间进程的速度。我们假设一些系统的能量E能从空间A移到加速时间的当地空间B。在发射中意味着能量的增加,因为同样的波长在空间B变短。让我们假设有一些“桥”或者“能量传输通道”存在于空间A和空间B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借助于能量密度的自然梯度创造出能量增量。Abramovich教授写了关于“各种水平的物理过程的非同时性”但概念更准确的“时间速度的相对差异”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把光速和空间物理特性联系起来,“异步性”能在两个相同频率的振荡过程中探测到。但在我看来,这种情况不能用来产生能量密度梯度。) 让我们回到十九世纪,来到奥地利—匈牙利省一个名叫斯米湾的小村庄。1856年6月10号,塞尔维亚神父MilutinTesla亲眼看着自己的第四个孩子尼古拉的出生。 特斯拉的家庭不允许他进工艺学校学习,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小尼古拉深感有一种来自上天的召唤让自己去做一个电气工程师,他对父亲的反对很不安。直到他可能因此快要死时才出现转机,父亲最终答应了儿子的请求。不久特斯拉奇迹般的康复了而且很快沉浸在发明创造的幻想里。经过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后他遭遇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这是超心灵主意者的特殊能力。——“童年由于出现幻觉我遭受着巨大痛苦,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闪光,里面有真实物体的形象,这些对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别人对我讲一个词的时候,它的形象就会在我的幻影里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就像被设计好的一样。有些时候,我自己也分不清这到底是真实还是幻觉。”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旅行:“忽然,我开始摆脱我所熟知的小天地的束缚,本能地开始我的思维旅行,看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