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第2/2页)
。” “恩”崔翁见中年人礼数周全,说话有分寸,虽然认出自己身份,却不加点破,眉梢渐渐展开。 掌柜见老人并未放开戒心,联想到他之前的故事,便继续说道,“老人家不知,其实说起来,晚生与您原是同乡。” 老人这才略感差异,毕竟当年见过自己、看过自己书的人太多,有人记得自己也并不稀奇。只是在这异地能遇到个同乡,多少都会让人有一丝丝暖意。此时,伙计见掌柜对老人礼数有加,便已将一壶飘着清香的酒壶放到崔翁面前,还将两笼rou馒头推到南墙面前。 闻见久违的香气,老人豁然开朗,轻笑道:“人上了年纪,果真老糊涂了,我早该想到这远在陇州以西,怎会有博陵的好酒,难怪我几次经过陇州,都不自觉要在你处逗留,原都是这熟悉的酒香作祟。” “您老见笑了,晚生一家定居这陇州已有十来个年头,乡音都已记不下多少。只是家父虽然年事已高,却唯有忘不了这家乡的杯中之物,不才也只有每年去趟博陵安平,运他个几坛回来孝顺老父亲。” “是啊,这博陵酒酿制工艺本没什么特别,只是安泉的水质特别、博陵气候湿润以及博陵所产谷物更肥硕,才让这酒劲绵软。”崔翁顿了顿,“博陵水软,产的酒也软,只有喝酒的读书人却个顶个是硬脾气。”说罢瞥了眼掌柜,又像是在自嘲地笑了笑,他显然也已认出了这位中年掌柜的身份,也没有点破,只顾自斟自饮的连喝了三杯。掌柜躬身站在旁边,像是在聆听长辈教诲。 “这西北,将军多,痞子多,读书人少,就更没多少人喜饮这种软酒,那帮粗人以为能喝上几口烈酒头,就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还瞧不起读书人。其实这北方的读书人,虽然架子大、规矩多,但到底是骨气硬过脊梁的,真比下来,文人风骨又哪一点会输给莽夫的刀剑。当今天下大定,治理天下本就是硬骨头读书人的事。”崔翁一盅接一盅地喝着,嘴里还不停地自顾自地说,不时看一眼掌柜。
中年掌柜听完若有所思,嘴角微微翘起,缓缓道:“您老所言,让在下想起昔年一位奇人。” “奥?” “那人在殿前一语,振聋发聩,虽使龙颜大怒,却也惊醒了庸碌的百官。” 崔翁并未回应,自顾自斟上一盅。 掌柜缓缓看着长安城的方向,尽管长安相隔千里,眼前也只有一片灰蒙,但说话时却正襟挺胸,表情庄重,道:“那人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岂能以武艺小道安天下?’” 此时天色更暗,那店小二见当家的没有要收摊的意思,便进屋提了盏油灯出来点上。 老翁畅快地一口干下面前清酒,正色看了眼立在旁边的掌柜,用眼神指了指对面凳子,“掌柜有功夫,不妨也陪老头子喝几口,聊上几句。” “哎!” 中年掌柜憨厚地答了一声,跑到案台边上摸出一只酒杯,放到桌子上。 崔翁并未询问掌柜所说之人,岔开话题道,“之前我多次路过陇州,也曾在你这茶棚歇脚,那位耳朵有些背的徐老弟,可是你父亲。”崔翁自己斟上一杯,却没有给掌柜倒上的意思,他跐溜一口抽入嘴中,还不忘咂摸两下,轻叹道“入喉绵柔,这粗粝的西北怎能酿出这等佳品。” 中年人见老翁不愿再提往事,便给他满上一杯,“正是家父。” “徐老弟身体可还硬朗。” “谢先生关心,家父虽有几分糊涂,可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远没有老先生您这般健硕。” “难得糊涂,糊涂便是福啊。”崔翁再一口干下,叹息道。 掌柜附和着酣然一笑,随即给崔翁满上。却顿了顿,仍未给自己倒酒,老翁也没有催促的意思。 “你常去博陵?” “是,老家还有几位叔伯,照例年年春末草青时,回去探望。” 崔翁缓缓点了点头,“那你应该刚回来不久。” “是”掌柜如实答道。 崔翁不再多言,依旧自斟自饮,掌柜面前的酒杯却自始至终空着。酒壶越来越浅,直到剩下个壶底,老人看着已将两笼rou馒头吃得七七八八的南墙,仿佛不经意的问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从崔翁进入茶棚到现在,掌柜始终有问必答,唯有此次沉默良久。他知道老翁所问何事,却始终没有答话,只因博陵已无崔氏。 崔老翁见掌柜不语,已然心中明了,轻轻呼了口气,拍了拍南墙,转身向牛车走去。孩童知道老翁催促,只得抱起还未入腹的几只rou馒头缓缓跟上。 店伙计看了看走出棚子的“老神仙”,感觉他仿佛比进来那会儿苍老了十年不止。 待得崔老翁走出数丈,中年掌柜终于下定了决心,端起桌上的空酒杯,朗声道:“徐征不才,愿替天下读书人敬先生一杯。” 老翁仍未回头,扬鞭拍了下牛脊梁,老牛晃了晃身子,再次踏上旅程。 行到不远,南墙忍不住追问道,“崔老头,你认识那掌柜?” 老翁轻轻摇了摇头,面无表情道,“这天下有那么多硬骨头的读书人,我怎会个个都认识?”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