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7、乾清宫(7) (第2/3页)
迅速地对赵玢大肆攻击,张居正手底的言官也参与附和。内阁辅臣态度如此明确,原时空已决意按刘备托孤孔明模式办后事的朱载垕,当然没有作出司礼监换掌印太监的生前安排。 赵玢资历足够、学识、能力等也都足以担任司礼监掌印。在先帝嘉靖朝时,他就与裕王一家子关系亲密。几年来,朱载垕让他主持皇家在南方的皇家私务,是朱载垕后宫的主要财务负责人之一,足见信任。原时空万历初年,虽然冯保等新贵们当权,但赵玢在宫中地位始终保持稳中有升、一直受到皇家优待。 高拱当然不希望朱载垕死后司礼监换人。与他交好的文盲孟冲掌印司礼监,既无能力牵制打压内阁,孟冲本人还又不讨小天子贵妃娘娘喜欢。对老高来说,这种浑不吝最合适不过了。 张居正已有定计要扶冯保上位两人联手,当然也不允许赵玢来插一脚搞什么过渡。 他们两人都持反对态度,朱载垕当然也就只好坐看从南方辛苦赶回来的赵玢,平白无故地饱受朝臣一顿弹劾了。 提拔赵玢这样的老臣中的司礼监新人掌印司礼监,时间太晚了不好。会显得太仓促,会让人觉得准备不足、信心不足,阴谋味儿太大。也会让人觉得有机可乘、可以攻击讨伐。 象原时空朱载垕驾崩时,张居正冯保李贵妃玩的那一手。一天之内,先小改遗诏麻痹高拱,后换孟冲快速让冯保上位,玩高拱于股掌。这把戏阴谋成份太充足了,透出一种小家子、弱者气味。也难怪高拱作出激烈反应,觉得可以放手一搏。 朱翊钧要的是公开堂而皇之光明正大名正言顺,不容许、也不屑于玩这种下作手段。 按照儒家的“父丧,三年不改于父之道”的传统正规礼法,朱载垕一死就对其生前安排做重大的人事变更。既不符、有违孝道,也暗含着宫廷政变色彩,降低合法性正统性,容易带来风险引发危险。 所以,重大的人事安排,必须在朱载垕死前就敲定,把一应手续办完。实在来不及安排的,也要让朱载垕给出相应的父皇圣训(先皇遗训),预有准备。 这些父皇圣训,朱翊钧大都也会过明面,而不会私下里自编自导自篡。经朱载垕过目、并留下不少朱载垕亲笔朱批加改。时不时地让皇后、贵妃、一些司礼监秉笔们知道一两句内容。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南书房透出消息,使朝臣们知道朱翊钧手里有这么个大杀器。不断增加强化这把尚方宝剑的权威性合法有效性。 对赵玢的任命,最迟也得在望日视朝后立即着手。 再晚的话,就只能拖到拟定遗诏时,在那里头改易添加了。那就将直接与内阁辅臣来回交涉协商,而非天家父子乾纲独断。 考虑到原时空高拱张居正固有出牌思路,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把这事儿顺利办下来,cao作起来难度就大了许多。 即便现在情形不同,cao作有一定难度。但朱翊钧还是打算宁可拿捏朱载垕,也不愿去与高拱张居正打谜面官司。内廷事务,朱翊钧还是不想让朝臣过多牵涉、插手。 今天到暖阁去向朱载垕送朝会礼仪奏本,朱翊钧便会提议自己打算带赵玢出席望日会极门视朝,并让他位在冯保、陈矩之前。 这样明白的表示,朱载垕不可能不做出反应。父子俩商量时,该摊的牌还是摆到明面上来也好。十多天来,朱载垕也逐渐习惯了这样的儿子当家作主、父亲背书承认的权力过渡程序节奏。 同样,今天南书房内宋之韩突然提到的《世宗遗诏》话题,朱翊钧也会在今后几天等待朝臣反应、看朱载垕反应。南书房内宋大炮天天狂轰,南书房内消息暂时不受严格管控,想必所有人已提起了兴趣,这消息只怕今天便会传遍京城。 前几天,朱翊钧向朱载垕汇报工作,已开始向朱载垕提及宋之韩某些大鸣大放,父子俩很有默契地看戏。朱载垕对此想必也有了一点兴趣,自己汇报时虽然只是略提一两句。但陈矩冯保却都反应过,朱载垕曾要他们详细汇报宋大炮在南书房内发表的一应言论。 即便今天南书房内的宋之韩言论,暂时肯定还无人敢主动向朱载垕汇报。……这种话题大家全都是躲都来不及,谁都要想方设法回避。谁敢主动汇报?太傻的傻子早就都掉井里头去了。 反正今后,朱翊钧自己肯定在朱载垕面前,再也连提都不会提及宋之韩这六品小官。即便朱载垕自己主动问及,朱翊钧也会装傻转话题。只怕朱载垕特别传旨专门让人汇报,那人也会尽一切可能避谈“遗诏”二字。 但是,这两个字估计用不了几天,迟早得传到朱载垕耳朵里,或通过奏本奏章递送到朱载垕眼前。宋之韩能在南书房说出来,朝臣中就有人会赌一把在奏本中写上去。至于是用讨论“世宗遗诏”的名义,还是用的评议唐太宗汉武帝传位诏书做话题,那就看各种机缘巧合了。 朱载垕月初在乾清门耳房内召辅臣君臣会谈,他并没有让辅臣商议起草遗诏。当时他口宣的圣旨仍是“朕身体已大安,然不堪劳累”。虽然令太子监国,已是明白示意将办后事。但这时节,任谁也不敢提及“遗诏”二字。 即便高拱张居正自月初乾清门君臣会谈后,肚子里免不了天天琢磨隆庆遗诏、新天子登极诏书。 一旦朱载垕开口,两人装模作样惊慌失措痛哭流涕一阵子之后,如果情况紧急,两人立刻便能出口成章,拿起笔便可一挥而就。保证这遗诏朗朗上口、头头是道、面面俱到,足以名列史册让后世推崇夸赞。 但高拱张居正最多也就肚里寻词摘句,绝不敢开口提及。 现在这情形与原时空完全不同。同样是要着手安排后事,“朕身子已大安”与“卿等这便详议后事大计”,两者相差万里。 一个是明明事情已很紧急,但天家父子偏要从容和缓着来;一个是原本有三四个月时间,但皇帝已惊慌失措神志昏乱。 自然,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有了新版朱翊钧这个变数。 原时空的朱翊钧在朱载垕口里是:“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奈何太子年幼”。如今的朱翊钧在朱载垕口里却是:“太子虽然年幼,但聪明非常,得朕教导,已能处分些事务。” 这样的情况下,遗诏虽然会经过内阁辅臣之手,但天家父子乾纲独断,先行确定框架已完全可能。辅臣们不过是文字润色。 而考虑到南书房与司礼监,辅臣们甚至连文字润色都可以免了,磕头领旨奉旨就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