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五节 佛教信徒 (第2/7页)
洲的主要图书馆和学会。” 扎布:“乔玛出书,离不开藏人的帮助?” 纪蒲泰:“是啊,没有藏人的铺石垫路,无私帮助,在他学习的前面引路,他是很难著作成书。因此,乔玛以其惯有的谦虚,在书的前言中提到了桑结朋措的名字。” 扎布:“这个匈牙利人,不忘本就好。” 老人:“那乔玛这人可声名远扬,传播出西藏!” 偌尔曼:“他可是欧洲学者们的榜样,这事儿是值得赞扬。《辞典》和《语法》两书的出版,大大地提高了乔玛的名望。从而更坚定了乔玛,作为一名东方苦修僧而生活的意志。” 扎布:“那他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偌尔曼:“他的工作十分辛劳,除了晚饭后,在附近作一次短暂的散步外,始终都自我封闭于亚洲学会的一间房子中,避而不见来访者。” 老人:“只有青灯苦熬,才能修道。” 扎布:“这种苦修僧的历练,外人怎能看见?” 纪蒲泰:“难熬啊!他在那间简易的房子里,就地睡在一块草垫子,或一块已被磨损的地毯上,默默地阅读或思考。他简朴的生活,仅满足于酥油茶,或每隔一段时间吃一碗米饭。” 扎布:“他的生活如此简单,这一般人可受不了!” 纪蒲泰:“事实上他的行为,更酷似一名西藏修道者(在寂静和三味中度过数年的山僧)。为此,有人不禁要怀疑,乔玛从此以后再也不象过去那样,是一名藏传佛教的专家了。” 扎布:“就凭他的学问,难道他本人那时不是一名藏传佛教的教徒吗?” 偌尔曼:“那时的欧洲人,对此很难作出判断,因为,乔玛从未提到过他的内心生活。” 老人:“那时的欧洲人怎样说?” 偌尔曼:“1866年,一名德国旅行家曾参观过普克达尔寺,40年之后还记得乔玛,并多次提到他是一个‘夷人信徒’。然而,乔玛为《孟加拉亚洲学会会刊》撰写的文章(一篇是对《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分析,一篇是对喇嘛医病方法和技术描述,一篇对藏传佛教主要观点的阐述),却分明是专家著作,而绝不是以受度者的观点写成的。” 纪蒲泰:“由此可见,乔玛可能不是佛教徒,但他很可能向桑结朋措学习过藏人的某些三味静修术。我很能理解,当他讲到‘佛教教理的修持方法’时,正是指这种三味禅定。他认为这一点对于西方人最具有吸引力。” 扎布:“那西方人的反映如何?” 偌尔曼:“这事儿对西方人看来非常一意义。在乔玛的所有著作中,对《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分析,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把这些经文集之一奉为《圣经》,而把另一种文集视为‘大乘教的百科全书’。它促进了西方对以经文的仔细研究为基础的一种佛教学。” 扎布:“阿弥陀佛,西方终于出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纪蒲泰:“他的书在1836年出版之后的数年间,有数套《丹珠尔》和《甘珠尔》被寄往欧洲。” 扎布:“这是个好兆头。” 纪蒲泰:“是啊,他的书终于享誉欧洲。圣彼得堡学院收到了两种完整的蒙古文版本(十世****喇嘛送给霍奇森的礼物),被奉献给了巴黎的亚西亚学会。” 偌尔曼:“我们法国人对此书很重视。” 老人:“那你们法国人都干了些什么?” 偌尔曼:“哈哈!我们法国的大东方学家殴仁布尔努夫,就是借这块铺路石,利用乔玛大分析,在亚细亚学会研究了这一套经书,才写出了《印度佛教史导论》,这部先驱性的著作于1844年出版。” 扎布:“这个家伙会借鸡生蛋,有书出版也不简单。” 纪蒲泰:“这种研究还在继续往下传。1847年,布尔努夫的学生爱德华富科(EdouardFoucaux),完成了他对《甘珠尔》中的《神话游戏经》的译本。” 扎布:“这学生也真行,竟然能写出《神话游戏经》,也不亏为是布尔努夫的学生。” 纪蒲泰:“但有一点,我必须给你们说清。这是一部被严重小说化了的有关佛陀生平的伪经。” 扎布:“啊,还有这种事情?看样子这人对佛陀不太尊重,但他能写小说宣传佛陀也算是佛教信徒,我也不再追究他的初衷?” 老人:“这种学业是否有人继承?” 偌尔曼:“当然。1890年,富科在法兰西学院的课程,由一名胖胖的女青年继承。她后来成了西方的第一名喇嘛夫人。” 扎布:“啊呀,西方竟然出了一名喇嘛夫人!她是人还是‘神’,叫什么名字?” 偌尔曼:“她就是亚力山达莉婭大卫—妮尔夫人(AlexandaDavid-Neel)。 扎布:“啊,能称上喇嘛夫人,说明她有很深的学问。这个妮儿夫人可是受人尊敬的人!” 老人:“那个西方女人也算是个不可思议的人!那是否还有别的西方女人对西藏独有情钟?” 扎布:“你们二人谁来说说这种事情?” 偌尔曼:“赴西藏最后冒险活动的女人,除了大卫-妮儿外,还有一个年近40的英国女子,叫安妮泰勒(AnnieTaylor)。她长得小巧玲珑,但从照片上看来,这也可能是由于西藏裙子的宽大褶子给人造成的错觉印象。” 扎布:“她长得啥样?” 偌尔曼:“照片上,她戴一顶蒙古式的狐皮帽子,双眼狡黠有神,微张的嘴缓和了笔直的鼻子,高高的颧颊露着严峻的神态。” 老人:“那她是啥名分?” 偌尔曼:“你们永远也不会猜测到,她也是一名传教士。” 扎布:“西方的传教士中,竟然会有女人!那她为何对西藏有兴趣?” 偌尔曼:“说实在的,资料中查阅,没有任何因素说明她应被派往西藏传教区。” 扎布:“那她为何非要去?” 纪蒲泰:“这也许是上帝派给她的使命?再说,使徒的虔诚似乎绝不是她出自那个极其富裕家庭的爱好兴趣。” 扎布:“这就令人更加猜疑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吸引她到了藏区?” 偌尔曼:“她求学的那个市民少女学校,也没有特别为她前往西域生活准备过。再说,她的身体不是特别好,肺活量很弱,心脏略有杂音。” 老人:“啊,她原来是身体有病的人!” 扎布:“她何时来到中国?” 偌尔曼:“她于1884年秋天离开英国,赴中国参加一个传教区的工作。中国沿海两年闷闷不乐的生活令她忧郁不悦。于是她便说服其长上派她赴蒙古。” 扎布:“看来,这个小女子还是有抱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