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二十五章、第五节 佛教信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五节 佛教信徒 (第6/7页)

正处于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然而,他们却克服重重困难,在4月初,安妮和朋措到达了能遥望到打箭炉的地方。”

    老人:“那他们的心情,一定舒畅。”

    偌尔曼:“是啊,他们很惬意,那里到处是一片葱绿!”

    扎布:“他们总算是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

    纪蒲泰:“所以,安妮泰勒在日记中的最后一条记载,具有一种禅语般的心醉神迷。她很满意,通过这些新感觉而认为,近几个月的营养不良状况,在这种原始自然环境的天人合一中,反倒使一种普遍和谐变得更为强烈了。她感叹道:‘醋栗树!正在鲜花绽开的野杏树!田地中生长的小麦!青青的草……蚂蟥。’。虽然她没有到达拉萨,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啦!但经过这样一场生死的较量,她总觉得没有白来西藏一趟!”

    扎布:“她也算是探险西藏成功!”

    老人:“那她在西方世界,是否算是功成名就?”

    偌尔曼:“安妮泰勒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独闯西藏的功德很快传遍世界,在英国激起了极其强烈的波动,都把她视为当代探索东方的女英雄。在她返回一年之后,以至于一批青年传教士,在她的率领下立誓:‘为西藏而生死’。”

    扎布:“现在是否还留有那时候的东西?”

    纪蒲泰:“有历史证据。现存一幅她与其同伴们,在大吉岭的一座花园中的照片,其中的10名英国青年带着满足的表情穿着藏族衣袍,其姿态略有一点滑稽可笑。坐在中间的安妮泰勒,似乎对留在那里无法再前进而十分遗憾。”

    扎布:“是啊,在她的记忆之中,拉萨美好的憧憬今生是再难得一见!”

    老人:“那些狂热西藏的英国青年呢,他们到西藏了吗?”

    偌尔曼:“资料上,‘入藏先驱者’的传教区,仅持续了数月,那些青年后来便四散而去。”

    扎布:“他们都到了哪里?”

    偌尔曼:“他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各自前往印度和中国的其他传教区去了。”

    扎布:“他们是受不了苦,忘记了西藏。连一个女人都不如,不算是男子汉?”

    纪蒲泰:“事实上,他们也未脚踏那里的土地。安妮泰勒则不会忘记西藏!”

    老人:“她才是英国青年的榜样!”

    偌尔曼:“可敬可喜的是,安妮泰勒与朋措返回了禁地,在春丕谷的亚东,开了一家小商店。”

    老人:“这个小女人胆大过男人,竟然敢返回禁地,也算是个圣女!”

    扎布:“她的小商店开到啥时间?”

    偌尔曼:“1903年12月13****还在那里。当时,有一支庞大的英国军队,和土著人在赴拉萨的途中,经过了则里拉山口。”

    扎布:“或许英国人入侵西藏有借口?”

    纪蒲泰:“这从历史上说,西藏和锡金自1849年起,就被置于英国人的控制之下。”

    偌尔曼:“如果说,俄国人对西藏感兴趣是不开否认的事实,他们首先是希望阻止英国人在西域立足。至于英国人一方,尽管他们通过班智达们搜集到了情报,但他们依然很不了解在喜马拉雅山彼麓所发生的事。随后,他们都有入侵西藏的意图?”

    纪蒲泰:“英国人在阿富汗历尽艰难之后,其排俄罗斯情绪化到一种传播俄国人背信弃义的行为。在那期间,英国人希望在西藏确保一个茶叶销售市场,在大吉岭举行了一系列的谈判。最终,英国人接受了中国人的认为西藏是大清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但他们根本瞧不起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团(由****喇嘛的首席噶伦率领)。西藏地方当局甚至未受邀请参加,与清朝谈判的条约签字仪式,该条约中规定了英属印度与西藏之间的有限贸易。”

    扎布:“这种歧视,藏人怎能咽下这口气?西藏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老人:“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儿!”

    偌尔曼:“这种谈判条约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西藏人不把这项条约放在眼里。他们阻碍英国人的经商,并拆除了英国人沿锡金和西藏边境一线设立的界桩。”

    扎布:“英国人也真猖狂!竟敢在中国的西藏边境私设立界桩?”

    老人:“他们的手也伸得太长?这事儿,英国人也不会善罢甘休。”

    偌尔曼:“为此,英国向清朝政府施加压力而作出了回答,企图使清政府约束西藏人。但清政府由于与日本的战争而大伤元气,几乎无手段和无能力顾及西藏了。”

    扎布:“那只有西藏人独自抗英了!”

    纪蒲泰:“不错。英王在印度的政府把这一事件,作为维护大英帝国威望的问题,强调必须表现出强硬态度。但伦敦为了不触怒中国政府,和不再进一步激起俄国人的愤怒,他们希望与西藏人缔结一项条约。”

    扎布:“西藏人能同意吗?”

    偌尔曼:“西藏人既没有与英国人,也没有与任何人谈判的愿望。同时,印度总督寇松(LordCurzon)致****喇嘛的两封信,甚至未被启封便退还回来。”

    扎布:“退得好!西藏人不答应,印度总督对西藏的事务左右不了?”

    纪蒲泰:“背着中国政府,西藏人是不能对外缔结任何条约的。所以,退还印度总督的信是正当行为。”

    偌尔曼:“就在此时,有关俄国人的一些令人特别警觉的流言,广为传播。”

    扎布:“流言怎么说?”

    偌尔曼:“所以人们怀疑,这是寇松为了迫使英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而选择的有利时机。”

    老人:“这个寇松算不上是个好东西!他是有意在挑起是非?”

    纪蒲泰:“也有人提出,****喇嘛的顾问之一,布里雅特蒙古人德尔智(Dorji-eff,多吉也夫)是否为俄国的间谍特务?更有流传消息说,俄国人向西藏人出售武器。”

    扎布:“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老人:“俄国人莫非是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偌尔曼:“最后有人声称,俄国和清朝已经安排了一项秘密条约,以把西藏置于俄国人的控制之下。”

    纪蒲泰:“这是造谣!这种流言在北京被断然否认。但别有用心的印度的舆论,却强烈支持对西藏进行军事干预。所以,中国人要提高警惕!”

    扎布:“这种邻居既是狐狸,又是豺狼,我们藏人可不能上当?”

    纪蒲泰:“再说,伦敦政府不停地要求缔结一项条约,甚至决定迫使西藏人接受派遣一个政治使团,赴距边界只有30公里的西藏城市甘坝宗(岗巴)。因此,荣赫鹏率领的代表团,于1903年,在200名锡克族士兵的陪同下,越过了边境。可是,他在那里却没有找到任何可与之讨论的对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