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三节 重温故地 (第3/4页)
宽阔的是康巴人的世界,康巴人世处横断山区,大起大伏的山势,造就了这一方人,深刻影响了康巴人的性格。无论宗教信仰,历史沿革等方面的人文变化,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差距巨大。” 偌尔曼:“你一说这话,我算是理解啦,这当然是独一无二呀。横断山区,这些变化之巨大,之神奇,之复杂,天下少有呀。这种山川地貌,较之于形状各异的大山大川,则有过之儿不及,真属天下第一雄奇,无山可比,无川可似,无形可造,无貌可壮。” 扎布:“嗳呀。你说这话,无人可比,这种描述,我还真得听你的。” 偌尔曼:“过奖,过奖了。惭愧,惭愧,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扎布:“很对,很对。不信,让蒲泰评判,发发言?” 纪蒲泰:“他说的很全面,我也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扎布:“康区的生活,也并非一味简单。这里藏民饮茶方式,说不定比汉人的花样还多。” 偌尔曼:“说说看,听听你的高见。” 扎布:“康巴人喝加盐的清茶,加盐的奶茶,加糌粑的面茶,加骨头汤的骨茶,加糖加奶的甜茶。” 扎布此语一出,直听得偌尔曼目瞪口呆,口水直流。 偌尔曼:“平日里,我只知道藏人喝酥油茶,没想道,在康巴地区还有这么多变化?” 纪蒲泰:“你惊奇啦。还是听扎布大叔说呀?” 扎布:“我们藏民喝茶的历史,虽不及汉人久远,因汉人植茶市茶一传到藏区,藏人就嗜茶如命,生活必不可少,而且习性根深蒂固。我们日常里,三件事最重要:一是喝酥油茶,二是念经,三是耍坝子。” 偌尔曼一听,可有些搞不清。他问道:“喝茶,念经这我都懂。可,啥是耍坝子?你得说给我听听。” 扎布:“我就知道你心中不明。” 纪蒲泰:“可我心知肚明,就他是个糊涂虫。” 偌尔曼:“我是糊涂虫?你比我能?那你就说说,耍坝子是怎么会事儿?说清楚,我服你,说不清,你更是个糊涂虫?” 扎布:“你俩也别争,谁能说出来,那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纪蒲泰很从容。说道:“我看过资料,耍坝子,是藏族特有的郊游活动。每到春夏期间,气候暖和的时节或节日,男女老幼带着帐篷,炊具,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骑马或徒步到鲜花盛开,水草丰盛的草坝上,或到有温泉,有溪流的山林草坝间。搭起帐篷,铺上卡垫,尽情地享用酒食,唱歌,跳舞,打靶,对山歌,猜谜语,赛马,玩游戏等等项目。” 扎布:“这种活动,很盛大,很热烈,很尽兴,持续三五天,到十天半月不等,尽兴方归。” 偌尔曼:“我们咋就没碰上这种好事情?可以借机学学他们的舞蹈呀,音乐呀,塞马呀……痛痛快快玩一把?” 扎布:“那还有啥难呀?只要找到他们,我就带你去那些地方好好尽兴玩一把。” 偌尔曼:“那样才真痛快呀。可不知道,这种好事啥时候才能到来呀?” 扎布:“现在我们走的是茶马古道,耍坝子时节已经过了,赶到明年,咱再去玩。” 偌尔曼:“那就还说茶,这话题一开始,就收不住啦。” 扎布:“喝茶对藏民来说,一般不论贫富,每日至少饮茶五六次,每次每人必饮十数碗。所以,藏区有流言:‘汉族饭饱腹,藏家茶饱肚’之说。” 纪蒲泰:“藏民的虔诚信教是天经地一的,一日三餐离不开茶,众所周知,将喝茶与念经相提并论,可见茶叶在藏区藏民生活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 偌尔曼:“所以才有茶马古道。” 扎布:“妙,妙。你说得真好,茶叶在藏区非同小可,一顿也离不了。” 偌尔曼:“我们途经四川雅安,有一古老建筑,人称长马司,不知啥意思?” 扎布:“这你岂能知道?那是口误,以讹传讹,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有人将茶马司误读成长马司了。” 偌尔曼:“啊。原来如此,口口误传,茶长不分哪。” 纪蒲泰:“我再解释解释。当时,你没看见?寺内的大雄宝殿,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可在宋代,那茶马司却是商人领取‘茶引’的地方,于佛事毫不相干。” 偌尔曼:“茶引?什么是茶引?这茶引与商人有何相关?” 扎布:“我走了大半辈子茶马古道,还是头一次听说商人领取茶引?这是不是古人的茶‘瘾’很大,需领茶瘾?以保证茶叶正宗,一路顺风?” 纪蒲泰笑了:“您老人家解释得还真高明?你这一说,弄得连我几乎都解释不清。” 扎布:“行,行了。你还得说给我们听,这茶引究竟是个啥明堂?” 偌尔曼:“你不说清,这可不中?宋朝离现在太远了,连扎布大叔都不知道的事儿,我怎会弄清?” 纪蒲泰:“中,中。你们继续听。在古代,马匹的重要地位无可替代。生活离不开马,战争更显马匹的重要性。打仗没有马,等于仗白打。古时,我国内地没有草原养马,古代马匹大都取自北方胡地,或蒙古高原,或河西走廊。” 扎布:“那为什么汉人还要藏马?”
偌尔曼:“是呀?你说说呀?我们还不明白呀?” 纪蒲泰:“这一说,话就长啦?” 扎布:“那怕啥,这路还长着呢?” 偌尔曼:“说出来,好解解闷呀?” 纪蒲泰:“好吧。往下听吧?”他看了看二人,急切的样子,只好说道:“因宋朝国力衰败,对北方的控制也日趋减弱,才出自下等之策,大量收购藏区的矮个藏马,以充军需。这种收购通常是以物易物,用茶叶交换,不用出钱,完成交易。” 偌尔曼:“啊。我似乎明白了。茶马古道,原来事出有因哪?” 扎布:“我走了半辈子茶马古道,还真不知道有这种说法呢?那‘茶引’之事,我们还不知道?” 纪蒲泰:“我也是看过资料,也不比你们多知道多少。”他谦虚地说:“宋代在藏区边缘设茶马司,控制茶马交易,官府发‘茶引’限制交易数量。” 偌尔曼:“何谓茶引?” 纪蒲泰:“按现在贸易来说,就是朝廷对茶叶出口配额的批文。” 扎布:“这又让我发闷,啥是配额批文?” 纪蒲泰:“有了这种批文,才能名正言顺地以茶易马。” 偌尔曼:“大叔,你明白了?” 扎布:“你们都是文人,我是个盲人,可不懂什么批文不批文。你说说,这怎么着?” 偌尔曼:“这种做的好处是,既可控制茶马互市的价格,又可保证朝廷的官税的收入。” 扎布:“还是朝廷的权利大,管着茶和马。那以后呢?” 纪蒲泰:“明代效仿宋代,战事和交通也严重倚赖藏马,而且明代比宋代的茶马交易管理的更严,施法更重。法令规定,任何人不许贩茶到藏区去。” 偌尔曼:“假偌有人走私贩茶,那算犯什么法?” 纪蒲泰:“我举例说明。洪武末年,有个叫欧阳伦的朝廷命官,自持身份高贵,目无朝纪,以身试法。多次使唤家人贩茶出境,在内地低价收购,到藏区高价贩卖。赚得盆满钵溢,还不满意。还威威风风过境,往往前呼后拥,招摇于市,不遮掩一点。” 扎布:“那不触贩王法了吗?” 纪蒲泰:“可不是吗?当时人们知道,欧阳伦是当朝皇帝朱元璋的女婿,官至驸马都尉,连知府见了,也不敢过问,何换一般卑微的官员。” 偌尔曼:“那官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