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第三节 重温故地 (第4/4页)
就不管了么?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王子犯法,于庶民同罪吗?” 纪蒲泰:“这会算你说得对。那欧阳伦算撞到枪上啦,他倒霉了。” 扎布:“怎么个倒霉法?朝廷处罚他了吗?” 纪蒲泰:“长在河沿走,没有不失脚。有一次,就出事了。河桥巡检司,有个血气方刚的巡检官,当到拦住了浩浩荡荡的车队不让走。那时候,駙马的家奴周保发火了,动手捶了巡检官一顿。巡检官不受这份窝囊气,径直上书朱元璋。” 偌尔曼:“朱元璋怎样?那可是他的女婿,当朝駙马呀?” 扎布:“是呀。一个女婿,半个儿,都是他的家务事儿,他会怎样?顶多罚个钱,再不然,住两天监,作作样子,让外人看看,他朱家施法严。不就算了。” 纪蒲泰:“可不那么简单,你们两个都想错了。结果朱元璋这个皇帝‘大怒,赐论死,保等皆伏诛’。” 扎布:“杀了。那朱元璋可执法真严哪?” 纪蒲泰:“当朝駙马因走私茶而送命,朝野上下闻之,无不唏嘘畏惧。” 偌尔曼:“照你所说,欧阳伦亦是载入史册,留名后世,以警来人。可见明代控制茶马交易之严,于此可略见一班。” 扎布:“此事可给后人留言,看谁还敢无法无天?” 偌尔曼:“那就茶话题,你还说啥?让我见识呀?” 纪蒲泰:“好哇。咱们就边走边说吧?” 扎布:“说呀。一听这些茶话,我也来兴趣啦。你说吧,那古事还怪好听呀?” 纪蒲泰:“茶文化,劲头大。输往藏区的茶叶人称藏茶,马茶或边茶。江南人喝茶喝雨前茶,很讲究。” 偌尔曼:“雨钱茶?啥讲法?” 纪蒲泰:“古时候,无论是江南的官府命官,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还是才子佳人,贫民百姓都讲究喝雨前茶。谷雨前,采摘嫩芽,在锅里头烘焙搓揉,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芽茶或细茶。” 偌尔曼:“这雨前茶和藏茶还有啥区别呀?” 纪蒲泰:“在中国,你虽喝过茶,可你不懂中国的茶文化。” 偌尔曼:“这还有啥说辞呀?” 纪蒲泰:“这里面的名堂多着呢?雨前茶泡开后碧绿清香,提神醒脑,喝着真好。为文人雅士所钟爱。” 偌尔曼:“那藏茶呢?” 纪蒲泰:“藏茶则秋季采摘,包装后运往藏区。为便于计量及运输,通常连枝带叶地被压成砖形,所以人称砖茶。” 偌尔曼:“砖茶有啥好处?” 纪蒲泰:“砖茶经煮耐泡,后味劲道,而且远较细茶浓酽,好处多多,既可消解吃牛羊rou的腥膻油腻,又可大量补充藏地因少有蔬菜而缺乏的维生素,可谓一举两得,是藏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饮料。” 偌尔曼:“这藏茶真好?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 扎布憋不住了:“还有些名堂你不知道。” 偌尔曼:“你一说,我不就知道了?” 扎布:“藏区的砖茶又有‘黑茶’,‘老青茶’,‘大叶子’茶之分,品种不少,你不喝怎能知道?” 偌尔曼:“经你一讲,单听这些名称,便看推断其茶叶的粗粝程度。我也一知半解了。” 扎布:“你知道啥?竟吹开啦。” 偌尔曼:“那还有啥说法?” 扎布:“雅安有种说法:做边茶的不喝边茶。” 偌尔曼:“那为啥?” 纪蒲泰:“我来说吧。究其原因,大概是边茶过于粗粝之故,产地之人不喝,都销往藏区。” 扎布:“我们藏民可不讲究这个,只要是茶就喝,不比内地人崇上精细,见不得碗盏之中有粗叶枝梗漂浮其中。” 纪蒲泰:“这大概就是民风不同,藏民粗狂,待人忠厚,内地人精明,做人处世精细。” 偌尔曼:“哈哈。我知道了,这就是所谓的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扎布:“中庸之道,我虽不知道,可,我知道有一条中间的茶马之道,外人很少知道?” 偌尔曼:“莫明其妙,茶马古道,还有暗道?那是一条什么道路?” 扎布:“自古以来,茶马古道有两条道,一是横断山北部的川藏路,二是南部还有一条与之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那就是滇藏路。而走私贩茶的路就是茶马私道,除了一些亡命的商人敢走此道,外人是不敢涉足的。” 偌尔曼:“我们走的是川藏路,而滇藏路又是怎样的一条路,它的起止在哪里?” 纪蒲泰:“我来回答你。滇藏路,自云南大理起,经丽江,过德钦,走波密,直至西藏拉萨。从丽江横穿康巴至拉萨,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辛苦,一年打一个来回。去时草原峡谷,春暖花开,山花烂漫,回时则一派冰雪景象。” 偌尔曼:“这**帮的旅途肯定很辛苦?” 扎布:“是啊,赶马人都是徒步。徒步行走那漫长的茶马古道,一切事物和规矩的生活秩序,主要不靠马锅头的权威来维持。” 偌尔曼:“不靠纪律?那靠什么?” 扎布:“茶马古道,风险危机,全靠全体马帮成员的同舟共济,才能保一路平安,顺利回转。” 偌尔曼:“马锅头?这名词我还是第一会听说?” 纪蒲泰:“是呀。大叔,你说说?这马锅头是怎么回事?” 扎布:“你们不随马帮,这种名堂当然不详。马锅头是丽江人,对马帮头领的传统称呼。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地区,都因荒无人烟,而且给养匮乏,生活用品食物,要啥没啥。所以,马帮成员的吃喝拉撒都要严格控制才行。吃饭时,总是有带队的掌勺从锅里打饭,所以,马帮头领被称为马锅头。” 偌尔曼:“啊,原来是伙食管理者。” 扎布:“咱们三人,我可也算是马锅头啊?” 纪蒲泰:“不错,我们的吃喝拉撒,各种杂事都靠你掌舵。离开你,我们寸步难行。” 偌尔曼:“岂至难行,甚至会丢掉性命,几乎无法生活。” 纪蒲泰:“不错。可,是谁第一个走滇藏茶马古道的?” 扎布:“据说,第一个是一位叫农桑目的康巴商人,走出了一条滇藏茶马古道。相传,马帮走出的这条古道,所有的种种规矩,都是他设立的。” 偌尔曼:“没规矩,不能成方圆。都是些啥规矩?” 扎布:“打比方说,开拔前要祈祷,过山口要煨桑,途中哪些话不能说,到了哪些地方要唱歌,要跳舞,歇到哪里要休息,要加rou加菜添汤打牙祭,什么地方是目的地,均有严格规定,不得违背,不然路上就要遭灾出事。” 偌尔曼:“世上竟有这样的事?不错,任何事儿,都有带头的。偌没人管,岂不乱套了。” 纪蒲泰:“知道就好。省得你一路胡闹?” 扎布:“这茶马古道,有些一路辛劳的事儿,你们还不知道?” 偌尔曼:“那还有啥稀罕之事?你还窝在心里,没往外掏?” 纪蒲泰:“大叔一说,不就明了。” 扎布:“那我就再唠叨唠叨。” 偌尔曼:“也好。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史料。” 扎布:“我们这些马脚子,赶马虽然辛劳,可有些人可比我们更苦了。” 偌尔曼:“那都是些什么人?竟然比马帮人还辛苦?” 扎布:“这就是走川藏古道背茶包的‘背子’,挣钱比马脚子更艰难。” 偌尔曼:“这真稀罕?还有叫‘背子’的,那是啥意思?” 扎布:“他们大都是四川汉源,天会,泸定一带的贫苦农民,一路靠体力背运茶包,苦不堪言,挣钱十分艰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