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第四节 男女驮子 (第4/5页)
泰:“所以,内地汉人视康区古道为险途,其险峻程度,可想而知。” 扎布:“这就是茶马古道不好走的地方。自冷竹关到瓦斯沟的山路,多半在山腰凿石筑就。古人曾说过:高岩夹峙,一水中流,宿房铺户,半在山麓,半边临水。抬头仰望古道遗迹,不免叫人心惊胆颤。” 偌尔曼:“这种道,驮马还能走吗?” 扎布:“所以要背子背茶,走山崖。” 纪蒲泰:“这山道,用人背,也令人害怕。他们真吃苦啦?” 扎布:“背子背茶,只背到康定,就换人了。” 偌尔曼:“那换什么人?干这种危险出力之事?” 扎布:“康定以西的路,由藏族‘驮脚娃’来走。” 纪蒲泰:“那驮脚娃是不是也背茶?” 扎布:“这你们就吧知道啦。川康地区将赶马人叫驮脚娃。那时,西藏各地的僧俗首领,常自己组织商队来康定驮茶,其藏名为‘多巴’。” 偌尔曼:“啥叫多巴?” 扎布:“那意思就是‘到打折多去的人’。 偌尔曼:“那是不是买东西,可打折,少出钱的意思?“ 扎布:“你想得美。打折多,是康定的藏语地名,你没弄清,就乱逞能,这可差远啦。” 纪蒲泰:“这真是风马牛,不相及,错之一毫,差之千里。” 偌尔曼:“这都怪我自己,心里急。才弄错意思。” 扎布:“我不怪你,你也不要责己?” 偌尔曼:“这其中还有啥意思?你可得解释解释?” 扎布:“在卫藏人看来,康区是荒凉边地,康定又在康区边缘,无疑是天涯海角一般遥远。因路途坎坷,生死未卜,不少‘驮脚娃’,会在动身前,给家人留一份‘卡青’,以防万一。” 偌尔曼:“何谓‘卡青’” 扎布:“就是驮脚娃临走前,给家人留下最后的话。” 偌尔曼:“啊,我明白啦,按照惯例,就是生前遗嘱。” 扎布:“你明白,我糊涂,什么是生前遗嘱?” 纪蒲泰:“这你怎会不明白呀?就是驮脚娃动身前,给家人留下的话。” 扎布:“经你一说,我才明白啦,遗嘱就是为了以防万一,怕有不测,给家里人说的最后的话。” 偌尔曼:“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啦。那么马帮还有什么秘闻,我们不知道呀?”
扎布:“哈哈,这种事儿多啦,我说出来你们不就知道啦。” 纪蒲泰:“看样子,大叔肚里的东西多着呢?” 偌尔曼:“谁可听说过他肚里没说出来的事呢?” 扎布:“我对你们说什么好?” 纪蒲泰:“看他一心想着这事,您就独自扯嗓子讲吧?” 扎布:“这好办,我说话,你帮腔,有事咱们商量。” 偌尔曼:“听你讲点儿什么呢?” 纪蒲泰:“这倒说不准。我们等大叔说吧?” 扎布:“不出我所料,还是茶马古道。很早的时候,康定城有一条街,叫老陕街。乍来康区的陕西客商,听不懂藏话。他们就自编口诀,死记硬背,直到学会:有句话,酥油茶,盐巴嚓;驴叫哈哈马叫达……哈哈,不说啦。这口诀朗朗上口,记性不好的也能记得住。” 偌尔曼:“有了口诀,真是好记啦。” 纪蒲泰:“这都是因地制易,在生存艰难的横断山区,得有本事,人在这种易地的环境中,就会触景生情,人生存的本能,就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来,有些特殊的办法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偌尔曼:“那还有什么事儿稀罕,让我们见识见识?” 扎布:“清同治年间,有位汉族老汉,开蒲子开到打箭炉,在四川雅安的清溪县。他有一种制作柔韧耐磨红牛皮的家传手艺,藏语称其为‘路格古马‘,在外乡异土,名扬天下,深得藏民喜爱。由于这种手工缝制的红牛皮‘康鞋’。制作精良,结实耐传,名不虚传,畅销整个康区,历久不衰。那‘康鞋’藏语叫‘夯’,直到今日,藏民跳锅庄舞,仍脚穿康鞋,欢歌笑语,踢踏自如。” 偌尔曼:“只要东西好,货物就不愁销。” 纪蒲泰:“那这种红牛皮的产品,都销往那里?” 扎布:“这东西不只他一家。与康定南北呼应的丽江古镇,也有同样的产品,也以红牛皮而声名远扬。当年很多束河人,都借此谋生。他们有句老话:到此谋生,什么都不中,只要手头有锥子和线头的手艺,制作红牛皮,就饿不了肚皮,饿不死丽江束河人。” 纪蒲泰:“手艺人,都是手工业的劳动人,有了他们,社会才有生机,生活才会方便,他们是社会大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 偌尔曼:“那丽江皮革业兴盛吗?是谁首开先河的?” 扎布:“若追根溯源,是四川人在丽江率先开店。这人就是西昌**皮匠马鹤仙。他不但会做红牛皮,还会做绿牛皮,号称丽江第一。” 偌尔曼:“为什么?他的手艺好吗?” 扎布:“他的手艺非但好,还因为大红大绿是藏民喜爱的颜色,所以,马鹤仙制作的红绿马龙套,及红绿腰带包,红火的不得了,人见人爱,畅销好卖。甚至沿茶马古道,远销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 纪蒲泰:“这全靠他的绝门手艺,还有灵活的商业头脑,生意才做得那么好。” 偌尔曼:“小小红牛皮,能远销到印度地,这正说明他的手艺是第一。” 扎布:“这不是吹牛皮。当年,丽江的纳西人李达三,就很会打如意算盘。他就年年派马帮将马鹤仙的红绿牛皮,运往拉萨。他的马帮插‘达’字旗号,藏民成他‘聪本达三’。” 纪蒲泰:“那是为啥?” 扎布:“李达三不但精通藏语,而且生性豪放,因此,他的生意越来越好,越做越大。在昆明,康定,昌都,察隅,拉萨,印度等地,都设有‘达记’分号。” 偌尔曼:“这纳西人的生意做得不得了?” 扎布:“那生意可真好。光‘达记’商号运往西藏及印度的货物,就有三千多驮。” 纪蒲泰:“他是个能人,也是个了不起的人,而且还算是个友好的国际商人。” 偌尔曼:“他真神通广大,小生意都做到国外去啦?” 扎布:“算你会说话,民间真传说他神通广大。这一切成效,都来自他与藏区上层关系密切。据说,在藏区,他什么都不怕,写一张条子,抵得上千军万马,通过各个关卡。” 偌尔曼:“那你说这人厉害呀?” 扎布:“据传,滇藏路常有土匪强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