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第二节 川藏旧闻 (第2/5页)
林森:“你在耍我玩儿吗?” 老头儿:“这话啥意思?难道我有那些地方对不住你?” 林森:“你这老东西,背地里对我使坏,你要招认出来?”他在诈他,让他说真话。 老头儿:“我晓得你会认为我有鬼招子,欺骗你。” 林森:“人家方才跟我讲啦。你私下干的坏事儿,我不会知道?” 老头儿:“你也许以为我私下干过坏事,才有气撒在我身上。” 林森:“对,老东西。什么事,你心里明白?” 老头儿:“好吧。我讲啦。我去探听消息啦。” 林森:“那探听出了啥?” 老头儿:“有一支探险队到波密啦?” 林森:“那是一支什么探险队?” 老头儿:“美国人的。” 林森:“还有什么?” 老头儿:“中国人的。” 林森:“这消息确切吗?中国探险队情况怎么样?” 老头儿:“零散啦?” 林森:“什么?是真的么?”他惊出一身冷汗。 老头儿:“小伙子,你听我说,我不认识这些人。” 林森:“你知不知他们的去向?” 老头儿:“我也是半道听说。只知道他们有的还在波密,继续考察。可,也不知都考察啥?提那么劲儿干啥?” 林森:“我相信你的心灵很敏感,一定能打听出他们最终的下落。” 老头儿:“这个好说。我在这里熟人多,好打听。” 林森:“那中,你费费心,替我打听打听?” 老头儿:“中,中。这种事情,就象一阵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传入我的耳朵中。” 林森:“但愿你打听成功?” 老头儿:“那就这么说定啦。我马上去告诉他们一声。你乍那么cao心,那么关切?” 林森:“因为我们是师生。我是高鸿的学生。” 老头儿:“那我得更加用心打听。看看他们的行踪到底在哪儿?” 林森:“这就让我对你表示出更大的尊敬。先谢谢你。” 老头儿:“看着你的眼睛,就表白出你的心情,显献出你对老师的忠诚。” 林森:“我们是师生,有着无限的感情。我们全都很尊敬恩师高鸿。” 老头儿:“那我就得更加起劲儿去打听。” 林森:“那我得更加承情,更加感动。” 老头儿:“那就这么说定。” 林森:“我还有一些不明?” 老头儿:“有什么不明白,当着我的面说出来?” 林森:“我难得看见你到这儿来。可,你这么大年纪,为什们落在这里,与土匪为伍?” 老头儿:“唉,一言难尽。我原先是个商人,常在这一带混……” 林森:“商人?……” 老头儿:“说实话,那茶马古道,真是莫明其妙,弄不好,赔个净光,等于白忙活一场。” 林森:“这话怎讲?” 老头儿:“我虽然在道上跑了一二十趟,可。最后一趟。碰上趟将,连赚来的老本一下子被他们抢光。” 林森:“那么说,你遭了土匪劫抢?” 老头儿:“可不是吗?最后只有落脚在茶马古道上,回不了家啦?” 林森:“那你一个人怎么过?” 老头儿:“怎么过?这事儿,我不得不说。土匪在抢的女人堆里,随便拉出一个,给我做老婆。日子就这么凑乎着过。” 林森:“那是他们把你逼上绝路的结果?娶了个老婆,你才不寂默。” 老头儿:“是啊,是该这样说。茶马古道,赚钱发财,伦不着我,这都是空中楼阁。我真没法说。” 林森:“这事儿,咱不说。那你说些别的。” 老头儿:“那得有个话题,对我的味儿,说起来我才有劲儿。” 林森:“来这儿之前,我看过政府赴藏女使者,刘曼卿所撰些的《康藏轺征》一书,书中写云南中甸的夹坝情形:‘县属东哇绒八村者,乃一产盗之乡也。其居民什九为盗,秋收既罢,清闲无事,哨集成群,荷枪乘马,四路抢劫。中甸县城则为其唯一顾主。每一惠临,鸡犬惊骇,明火入室,负箧担囊而驰。’其强盗行径明目张胆,骇人听闻。” 老头儿:“这是旧闻,没什么新鲜?” 林森:“那么说,你是见怪不怪啦?” 老头儿:“是呀。这些旧闻异事,我可听得不少,耳朵眼里都塞满了。” 林森:“既然你知道的不少,那何不一吐为快,让我也知道知道?岂不更妙,更好?” 老人:“既然你想知道,我也就不隐瞒了,再说,憋在我肚子里,也没什么用出了。” 林森:“那好。你说出来了,就是史料,让我整理整理,那不更加完善了,以后也好让后人知道,这里曾发生过的事,让子孙后代传下去呀。” 老头儿:“我老了,应该不保留了。你看见那碉楼了没有?” 林森:“一路上,我看到的不少,可这地方就竟发生过什么事?我还是知道的非常少。” 老头儿:“那就说说碉楼的事儿。因为当地土司凭依碉楼,抵御清军,让清军久攻不下。没得办法,乾隆皇帝命令金川俘虏,在北京香山建造同样的碉楼,进行研究,让将官用以研讨破楼战术。” 林森:“碉楼里究竟都有什么防御,竟让清军伤透脑筋儿,寻找破敌之法?” 老头儿:“清军们久攻不下,是因为碉楼里备有充足的粮食,水和武器,还有烧的。” 林森:“看样子,碉楼内是准备得很充分,才能抵御远道而来的清军?” 老头儿:“碉楼内部至少三四层楼面,层与层之间由独木梯上下。” 林森:“这种作法,犹如西欧中世纪的古堡,易守难攻。” 老头儿:“这种设施就是中。独木梯制作简单,恐怕举世罕见。” 林森:“何以见得?” 他想象不出独木梯的样子。 老头儿:“木梯仅用一根原木做成,就在原木上,用利斧砍出间隔相等的一个个坎台,斜靠在碉楼内,不固定它,随便移动它。” 林森:“那为啥?我乍不明白呀?” 老头儿:“这是最好的防御法。碉楼周围,一但出现险情,人们就立刻进入碉楼,作好准备御敌之策。过去,诸如官兵清剿,土匪sao绕,强盗夜袭,仇家持刀枪而来,主人就立刻抽走梯子。就是有人攻入碉楼内,也叫楼下的人上不来。” 林森:“这确实是一种抵御外敌的好办法。据史料所载:清代金川叛乱,大量消耗当年国库的丰银,平叛历时20年之久,恐怕与碉楼的坚固,还有与独特的独木梯功能不无关系?” 老头儿:“你真有分析能力,分析得有道理。” 林森:“从外形不同风格的建筑上,就能看出各地的风土人情,与众不同。” 老头儿:“你是外乡人,又出过国,见多识广,说说你的感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