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第二节 川藏旧闻 (第3/5页)
林森:“就你所解绍的碉楼内部的楼梯结构,就可以看出当地风土人情的特别之处,非同寻常,有种奇思妙想。” 老头儿:“那外国人怎么想?他们建的城堡怎么样?” 林森:“西欧的城堡也是坚固异常,难攻易守。他们的别墅楼梯往往隆盛宽畅,位于房屋当中,尽险主人豪华气派。可,一但外敌攻入堡内,那可就难守易攻了。” 老头儿:“说的是,有利就有弊,假如有人攻入堡内,那可由不得主人自己?那还有别的地方,你给我讲讲?” 林森:“江南民间楼梯,大都窄狭陡峭。且隐蔽于屋角房后,深藏不露。这是因为,江南人习惯于将个人私密藏在隐秘之处,不喜露富。而康区的独木梯,则显出康区民众生活的古朴,艰辛,多灾多难,及凶险不断,才出此法,保护好家。” 老头儿:“此言不差,这都是没得法的法。这可不是康区人夜郎自大,才出此法。” 林森:“这是以小胜大,为了保家,我理解啦。” 老头儿:“拿这事儿来说,不是我夸口,这就是我的发现。现在,对你来说,也没隐秘而言,我热切期待你在这方面研究的卓越成就。” 林森:“以前,我小看了你这个老头儿,才产生了不解的理由。” 老头儿:“那都是土匪对我的诬蔑,一般人才产生了误解。” 林森:“这证明你没有与土匪同流合污,才对你是一种莫大的诬辱。” 老头儿:“常在土匪窝里混,这我不在乎。只是有人没有看清,对我深感愤恨。” 林森:“自从我认识了你这个人,我不知道人们对你是否有好感。但我却对你不信任,希望你能原凉。” 老头儿:“这我并不放在心上。他们把我贬在不名誉的地位,才让我受不白之冤,这让我心里不舒坦。” 林森:“人们口出怨言,是不明真相,才上土匪们的当。时间一长,就会烟消云散,对你理解了,就会没有意见。” 老头儿:“这只是限制了我的才分,仅仅是些无谓的小事儿,不足挂齿。” 林森:“在这里,我不仅要问津你高深的知识,而且,我还要帮你把这口气呼出来。” 老头儿:“那可不敢当?我们的理性活动才能判断出君子与小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虚虚,你我可都不要在意啊?” 林森:“所以,我在这方面还你公道。” 老头儿:“对你,我并不恼。因为你对我的过去并不知道,才小看我。” 林森:“这样的解释,很合我的看法。” 老头儿:“经商其间,我也研究历史,地理,政治,风俗,物产和人文。可,一落入匪窝,就没了下文……” 林森:“这也是环境所限。假如我们联合,把你我的知识并在一起,讨论任何一个问题,岂不是合二为一,写一段康区的历史,揭示久藏的秘密,就更能引人入胜。” 老头儿:“就我来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说法。可,我不知道你还需要知道些什么?” 林森:“那当然是康巴。因为康区过去所发生的事,对我太有吸引力啦。” 老头儿:“那好呀。咱们往下探讨吧?” 林森:“那就先从云南说起。据我所知,追究东哇村论为‘产盗之乡’的缘故,刘曼卿感叹不已。东哇村与川康的乡城,得荣相邻,唇齿向依。早年,乡得两地的强盗,频频光顾东哇,弄得鸡犬不宁,民不潦生,村民不堪其苦。” 老头儿:“那你说是为啥?会有这么多强盗呀?”他故意问道。 林森:“一是,因为地处县境边缘,得不到政府庇护的缘故。二是,又没钱自购武器自卫防御。三是,究其原因,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频频出村,抢川康的牛,抢川康的羊,抢川康的财物,久而久之,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了大名鼎鼎的强盗村,成了连强盗也害怕的强盗窝。” 老头儿:“你说得一点也不错。我常走茶马古道,听的也不少。大概乡得两地,也是穷乡僻壤之故,后来就专抢县城,又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多的钱财。” 林森:“这些县志都有记载。还是说说康区之事。清代有‘治藏必先安康’之说。清廷之所以看重康区,自有他的道理。一是,康区战略地位重要。二是,康区民风强悍难驯。位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色达草原,是康巴地区的另一处‘瞻对’。这些你怎样领会?” 老头儿:“历史有些实例,我喜欢看,喜欢听。”他说:“从前,就有些大学者们专门研究康区来的。” 林森:“你讲讲那些历史,让我欣赏欣赏?” 老头儿:“那你听我讲。那些大学者们据史籍记载,对我说过:雍正朝廷曾敇封色达阿虚头人为长官司,且云阿虚土司,每年认纳狐皮30张,折合征银十五两。可,色达人谁也没见过朝廷的敇封书,谁也没给朝廷,交纳过半张狐皮。” 林森:“你这是史籍的记载,还是道听途说的?” 老头儿:“我也没见过史籍,反正是学者嘴里说出的。” 林森:“这样的事儿,值得怀疑。不过,若真是史籍记载,那可信度就不值得坏疑。” 老头儿:“是的,是的。那都是过去,也不必过于认真了。” 林森:“历史就得真实,若是虚的,那就是篡改历史,不值一提。” 老头儿:“嘿。真有你的,那些事儿,有什么重要,有什么价值?也值得我们念念不忘?难道我们不该自由评说,该记的记,该传的传,该忘的忘,该不想的不想吗?” 林森:“该怎样想,那是个人的事。可,历史是人类的事儿。就应该把它真实地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老头儿:“你说得真对,和那大学者的观点如出一辙。” 林森:“那你就说说瞻对。另外,你得说说那大学者姓什名谁?” 老头儿:“说瞻对可以,但,那大学者真实姓名,姓啥叫啥?我就不知道啦。因为他用的是假名,人们都叫他贾明。” 林森:“这也说得通。用假名可能是为了保密,孤军奋战的人,用假名好行动。这以后再说吧。你就讲一讲瞻对都发生过什么?” 老头儿:“好呀。这些事儿,我耳不聋,眼不花,还能记着呀。” 林森:“那你就说吧?我等着听啦?” 老头儿:“我知道,历史学家更注重于瞻对的刀光剑影。” 林森:“也正是那种事儿,才精彩纷呈,使人感动,青史留名。更能吸引历史学家的眼球,记载下那令人传颂的由头。” 老头儿:“世间啥事儿都有由头。那大学者对我说过:瞻对于朝廷的直接对立,自清代雍正年间就开始了。因此,我们就开始交流起历史来,我从中学到了许多我从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林森:“因此,你充实了自己。那是很早的事儿啦,算起来已有二百余年。地方与政府对立,那得有理由呀?”他故意问道。 老头儿:“因为朝廷驻防官兵,亦被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