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二十七章、第三节 茶马古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第三节 茶马古道 (第5/5页)

家庭,共住一个屋,那女人怎能分身陪丈夫?”

    老头儿:“一妻多夫有规矩,如果几个丈夫,都有自己的房间,这事儿好办,妻子则进一个丈夫的屋,轮流陪宿,通常一人一夜。”

    林森:“轮流过夫妻生活,这也是一个不得不施行的办法。那是否还有其它方式?”

    老头儿:“如果妻子有自己的固定房间,这夫妻生活也好办。”

    林森:“一间屋子,几个丈夫,这夫妻生活怎么过?你得给我说说。”

    老头儿:“哟哟。你这聪明的小伙,这个问题就没办法了?一个女人,面对几个男人,那只有轮……几个丈夫则轮流去她的房间里。”

    林森:“那假如几个碰在一起?不就乱套尴尬了吗?”

    老头儿:“你还是念书的人?连这点问题也解决不了,看样子,在这方面你还是没头脑?”

    林森:“这问题,我怎能知道?怎会想到几个丈夫,她怎能应付得了?”

    老头儿:“这层窗户纸,一戳就破,我给你说,但应注意的是:每个人,进去前必须把鞋子脱在门口,以示表明,叫别的丈夫能看见,不要进里面。”

    林森:“既然你说到这种事情,我也就不稀罕了。这种情形与《唐书-南蛮传》中,‘兄弟共娶一妻,迭寝焉,一人入房,户外挂其衣为志’相仿,可见其风俗没什么两样,两种一妻多夫的家庭习俗之古老。代代相传了……”

    老头儿:“可你有些东西你还是不知道?”

    林森:“那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老头儿:“在康区,日子艰难,就生存而言,家庭财产的增减,始终是第一重要的。”

    林森:“这表现在什么方面?”

    老头儿:“三岩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其生存手段的强悍民风。一位三岩老人对我说过:年轻时因为穷,我才出去抢东西,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这不是没出息,因为这是风俗之习,当地人惯用的,可是本地人不能抢,只好找几个人出去,骑好几天马到远处去抢。”

    林森:“那为什么舍近求远?”

    老头儿:“也不是想发财,因为穷,只想吃饱肚子不挨饿。那日子不抢没法过。”

    林森:“哦。这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哪?他们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呀?”

    老头儿:“穷人的生活太差啦,有时简直是没有活路啦。”

    林森:“那他们就可以为所欲为啦?什么也不怕啦?没有规矩啦?”

    老头儿:“也不尽然。象那为康区老人,偶尔客串一回的人,往往劫抢有道,严格尊受强盗规矩。”

    林森:“强盗还有规矩?这是何道理?”

    老头儿:“也就是说,他们离开营地前,必须把设灶架锅,所用的三块石头中的一块拿开,叫人家可以看出,这儿有强盗出没,甚至可以摸摸石头的冷热,判断强盗走没走远。”

    林森:“这种打家劫舍的人不简单,算得上是绿林好汉,值得称赞。”

    老头儿:“你还是有所不知。藏区有句谚语:‘骆驼脖子再长,也吃不到隔山的草。’显然这不是说康巴汉子的,因为康巴汉子只能吃隔山的草。”

    林森:“常言道,兔子胆小,还不吃窝边草哩。更不用说胆大无畏的康巴汉子。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康巴人豪爽强悍的气质,以及惯于‘流动作业’的习性,才能成行。他们所做的事情,不但使他们长于夹坝,亦长于经商,康巴人做生意的爽气,言而有信,无论在藏区内,还是藏区外,均有口皆碑。”

    林森:“象那走在茶马古道上的纳西马脚子,是否会遇到背枪横刀的康巴汉子?”

    老头儿:“这我倒不知道。但,康巴汉子的枪战故事,也不是虚构的,是在千岭万壑的横断山中,真是发生过的。”

    林森:“从你讲述的事儿可以看出,三岩人有这样的双重性格:要么决斗杀人,要么虔诚念佛。这两种极端性格,在康巴人的心**存,甚而杀人与念佛并行不悖。这就是豪爽侠义的善性,与打劫取财的恶性反复斗争的过程,才形成的民族民风。”

    老头儿:“这就是三岩人生存的法则。一时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说完,老头儿推脱有事儿,马上走了。

    这次意味深长的谈话就此结束了。

    林森也不阻拦,直奔到火堆前面。

    黎明前天色朦胧,寒冷彻骨。

    林森一面烤着冻僵的手,一面观察这动静,伺机逃生。

    土匪们把驮包装在牦牛背上,马背上,准备开拔。

    为了暖和身子,林森也随着人们装驮包。他只所以作出这样子,也是为了迷惑土匪,让他们认为他不会逃跑。

    也不知什么时候,那个瘦小的老头儿又跑回来了。他不再与林森搭话,林森也不再理他。他们之间,谁也不知谁心中藏着什么话,只好搁在肚里啦。

    一个老太婆把一只装着婴儿的摇篮,放在瘦老头儿的旁边,自己则奔去收拾那些不舍得丢下的东西。

    瘦老头儿摇着孩子,两只眼睛瞅着土匪。

    四个矮下的小伙子,呼哧呼哧地把一袋沉甸甸的粮食,拖到一只牦牛跟前。瘦老头儿推开他们,弯下身来,然后抓住袋子的两角,十分自信地把袋子提起,又有些吃力地放在牦牛背上,微微地喘着粗气。他的行为得到了那个老太婆的赞许,小伙子们都惊异不已,土匪们哈哈大笑了,突然象孩子那样笑着。林森倒莫明其妙了,这种事儿,他原先可并没有想到。瘦老头儿没有笑,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走到那老太婆身边,帮助她把东西拣。四个小伙中的其中一个,拉紧套索,牵着牦牛走了。

    队伍稀稀拉拉,已经出发啦。

    大多数的人已经高高地在林森位置的上面,有些在那边森林的后面,有些在那边山包上面,整个队伍就想一条断断续续的长线,在山里曲曲弯弯,没完没了。

    他们带着装上驮包的马匹,顺着雪缝里的陡崖爬上去。林森不管怎样用力望去,那里是看不见一条小路的。行走的尽是些陡崖窄缝,有的地方黑咕隆咚,抬头望去,一线天上面的人马,已经不大看得清楚了。林森看见。他们把驮包从马上卸下,然后用套索把马匹拉上台阶去。这在林森看来,这并不简单。他想,这是很复杂的旅行‘艺术’,带这家具,带着驮包,带着摇篮,翻过雪山,可真不简单,他们都算得上是英雄好汉。当然,那些土匪并不在其列,可他们一个个也算不上笨蛋。要不然,他们也不会翻过大山到这个地方。

    土匪们交给每个男人一头装上驮包的牦牛。他们的路程是走上陡坡,拐弯摸角,进入林丛,穿过它去,在往前走,走到悬崖峭壁那里,稍适休息。

    休息后,林森牵着牦牛往前走,一步一步地爬上山坡。还算好,他是穿着皮靴走山路的,虽然这是一双潮湿的皮靴,但是它还是很好地保护了脚。否则,他就要把脚磨烂,行走更加困难,根本进不了雪山,要想逃跑就不能实现。

    瘦老头儿牵着牦牛,老太婆坐在上面,走在林森后面。此时,不知怎的,不幸的老头喘得上气不接下气,落在后面,时常要坐在石头上来休息一下,队伍里的人,谁也不知他想的啥?

    林森想:莫非他有心脏病呀?

    他们走的是,越来越吃力的陡坡。队伍走进一片林子。

    林森准备走一段困难的长路。因为他地形不熟,走道盲目,更不知哪里是出路?只好挪一步算一步。瞅准机会再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