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见716涅槃_第二十八章、第三节 人类灾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第三节 人类灾变 (第5/5页)

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在社会组织中占主导地位,以及等级制度的最初萌芽与形成,等等。)均产生于不同时期。如日尔曼文明的产生,远远落后于古希腊,罗马人;蒙古文明的产生远远落后于汉族人,生活于中国东北的满族先世,其文化在历史上屡次出现,屡次消亡,都无法用‘一言以蔽之‘的简单方式予以概括。”

    喇嘛王:“那让这个西方小伙说说?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都有那些磨难来证明?”

    偌尔曼:“大量考古材料表明:在距今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前,地球上已有了文化的最初萌芽,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原始文化群落,孕育着不同的人类文明(当然,各色人种的划分开始于5万年以前,形成了不同人种)。在文明产生的初期,特定单位的文化,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抗灾机制,随时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一场地震冰寒,一群猛兽袭击,一度瘟疫旱荒,一次风暴洪灾,都可能导致文明的终止。”

    喇嘛王:“你的意思是说,人类文明是脆弱的?经不起一场自然灾害的产生,就毁灭了人类创造的文明,便使人们失去了生命?”

    纪蒲泰:“当然,这种毁灭不是全局性的,所以,地球上还能保存着其它的文明,(这只能从一般意义上讲。)但,各种灾害的降临,它客观上影响这整个人类文化演进的历史。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现代人的注意,来研究自然灾害的规律,避免重蹈覆辙。”

    偌尔曼:“《圣经》云:耶和华(上帝)对女人(夏娃)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幕你的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老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须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泥土,仍要归于泥土。’”

    喇嘛王:“这和中国女娲捏泥造人如出一辙,看样子,东西方信仰不同,但对人类的祖先有类同之处。这足以说明,由于早期文明产生的地点不同,所处环境互异,其文化载替也就存在着差异。你们说呢?”

    纪蒲泰:“在基督教看来,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大概是人类最早的灾难,而在此之后,天灾,兵燹,疾病,劳苦更是层出不穷,忍辱负重的人们只得‘以主耶和华’为自己的‘避难所’。然而,如果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文明本身就是在与自然及自身的争斗中产生。”

    喇嘛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竞争中,有的以其内在优势,或天时地利得以延续,有的甚至是更多的,则是由于已知或未知的原因,或缓缓消失,或嘎然而止,融于无垠的过去。乱石枯坟,寂寂黄土,掩埋了多少壮烈辉煌。这不能不让我作他想。”

    偌尔曼:“我知道,东西方观念不同?但,不知大王由此作何想?”

    喇嘛王:“我由此想到,恩泽一切众生的无限慈悲。你们都知道佛教是讲究慈悲的宗教。”

    纪蒲泰:“是的,一般人心目中反映出的是素食,戒杀,慈悲为怀等等。基本类似于‘爱心’一词,再多的教义我也说不清。”

    喇嘛王:“佛教所说的慈悲,有两层含义:慈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快乐的心愿;悲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痛苦的心愿,慈悲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偌尔曼:“那从何谈起?”

    喇嘛王:“慈悲之义,你不可想象。那我就从佛陀本生故事中,著名的‘割rou喂鹰,舍身饲虎’说起,直到现在佛教徒们的戒杀放生,处处体现着佛教的慈悲精神为止。”

    偌尔曼:“大王何不说得清楚一些?好让我了解佛教的慈悲精神?”

    喇嘛王:“慈悲是佛教徒修持的一个重点,是菩提心的基础和保障,是驱除恶魔的重要法宝。”

    偌尔曼:“佛教是东方的,基督教是西方的。基督教我有所了解,那佛教有何论述?是怎样阐明教义的?”

    喇嘛王:“佛教的基本教义,包含‘四谛’,‘十二因缘’等。据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所悟的内容便是‘四谛’和‘十二因缘’。”

    偌尔曼:“大王所述过于简单?您还是详谈,我才能悟见?”

    喇嘛王:“我明白地告诉你。‘谛’即真理,‘四谛’即‘四种真实的真理’。”

    偌尔曼:“您再说得具体些?”

    喇嘛王:“这四种真实的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者。‘苦谛’指的是人生的种种愁苦。‘集谛’指的是引起愁哭的原因和根据。‘灭谛’指得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道谛’指的是脱离‘苦谛’和‘集谛’的捆绑,抵达‘灭谛’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所必经的修行方法和实践路径。”

    偌尔曼:“那如何实践路径?”

    喇嘛王:“佛教的教义讲,这种方法和路径专指‘八正道’。”

    偌尔曼:“请您明确指道,以便我更明了。”

    喇嘛王:“那我就讲明了。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偌尔曼:“这么多的‘正法’,我也悟不出啥?那啥是十二因缘呀?”

    喇嘛王:“这你就更难理解啦?不过,我还是给你说说吧?以后你慢慢理解觉悟吧?十二因缘说是以缘起说来剖析人生的生灭变幻现象。依据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是:1,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2行(由无知导致的种种欲望和念想);3,识(由欲望和念想诱发的人的精神统一体);4,各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rou体;5,六处(指人的六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意);6,触(指感官与外界事务的碰触);7,受(通过碰触而引发的苦乐感觉);8,爱(由感觉而引发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恋慕之心);9取(由恋慕而产生的追求和固执之意);10,有(因追求和固执而造成的生死环境);11,生(有了生之环境便有了生命之诞生);12,老死有生必有衰老和死亡)。”

    偌尔曼:“这一切因果的十二环节,真叫我不知何想?难道这就是生死轮回?还请大王教诲?”

    喇嘛王:“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人之一生因果循环的链条,每相邻的环节都有相对应的因果关系。人有生老病死等现象产生,追根溯源乃由‘无明’所致。因此,必须从根基上铲除无明,才能摆脱十二因缘的捆绑,从而脱离苦海,解脱轮回。”

    偌尔曼:“那么说,还是佛祖慈悲,对人们淳淳教诲?”

    喇嘛王:“在《佛陀本生传》中,曾多次讲述了慈悲的力量。比如佛陀以慈心制服发疯的醉象等故事。佛教认为,如果缺乏慈悲心,根本不可能实现成佛的愿望。成佛最主要的两大因素,就是慈悲和智慧,慈悲心,菩提心是成就佛陀色身之因,智慧是成就佛陀法身之因。脱离智慧的慈悲,就象盲人无法看清道路一样,难以实现美好的愿望;脱离慈悲的智慧,由于没有利众的愿望,也难以致力于帮助一切众生的事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