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光绪元年 (第2/2页)
时间与方式的选择权,她也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完全遵从慈禧的意思。 这就是慈禧的高明之处!而慈禧也就是这么阴险而狠毒,慈悲而大度,哪怕是要人家去死,都要人家死得无怨无悔不说,还要人家对她感恩戴德说不出她一个不字。 所以就阿鲁特氏皇后这件事来说,慈禧无疑做得很成功!从逼迫人家想心思自救,到放水养鱼,到最后收网,可以说全都在慈禧的预料掌控之中,也做得很干净很干净没留下一丁点那什么可供人猜疑利用的痕迹。 只是最后跟阿鲁特氏皇后摊牌的时间,早了点?不是慈禧的预期。原本这位婆婆打算晚点再跟自己儿媳摊牌的。因为晚点摊牌,明显变数会小点,结果也更加容易预见把控。但是由于宋毅这位情男在被生擒后,当即就很果断也很坚决地采取了绝食行动,逼得慈禧不得不早点跟自己这位儿媳做最后的摊牌。 不过早点摊牌也有早点摊牌的好处,这就是可以先把那什么社会舆论给造得更久更成熟点。 现在阿鲁特石华姑娘终于可以谢幕退场了,也就是彻底从这场历史大舞台上,退下去。 这位蒙古姑娘退得很安心也很轻松,因为她所想要的最理想结果,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慈禧现在却还要为争夺这场历史大戏中绝对主角的地位,而继续劳神费心,努力奋斗。 “jiejie,六爷说他这两天身子不大好,不能当值办差,这皇上大好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了,你说六爷他这时候突然身子不好?是不是他有什么心事呀?”养心殿东暖阁,慈禧突然放下手中奏折侧过脸去望着慈安道。
慈禧口中皇上大好的日子,当然是指刘清这位光绪帝举行登基大典的日子,也就是正月二十日。 这时候慈安也在看奏折,而且越看脸色越差。因为她发现近来全国各地大小官员们奏折里总在反复提到一件事,一件让她心里感到气很不顺的事。啥事呢?教案。也就是洋教士与大清子民间常常发生流血冲突的事。 不过慈安之所以会在这一两天集中看到这么多关于教案的折子,表面原因是奕忻这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一把手主官,没上班。实际上却是慈禧的有心安排。 慈禧知道,奕忻这位有“鬼子六”之称的假洋鬼子,在处理“教案”这类事件上大多是站在洋教士这边,也就是相对比较维护洋教士的权益,而不怎么维护大清子民的利益。这一定会让慈安这位正牌皇太后心里对奕忻有所不忿。所以她才这么安排。也才在慈安看了一大摞这方面折子后突然向慈安提出如何处理对待奕忻的问题。 要知道慈安身为大清的正牌皇太后,也就是大清国的国母,大清子民当然也就是她这位国母的孩子。而人都有这么个毛病,这就是自己欺负下自己的孩子?可以!但是外人来欺负自己的孩子?那心里就很有点那什么不大平衡与好受了。 不过慈禧心里同时也很清楚,奕忻这个“鬼子六”之所以会如此,绝不是因为这位恭亲王不爱国,是洋人的走狗奴才,所以才会这样偏袒洋教士。 而是因为一来洋人势大,不可轻易得罪。二来奕忻这位精通洋务王爷心里很清楚,这洋人办的教堂,究竟是干啥的?洋教士又究竟是些什么人?怎么可能会做出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呢?!不仅不会,而且还只会扶危济困,育人信教,行医送药。 而这行医送药?则正是洋教士最容易被自己这大清子民所诟病的地方。 不过这也绝不能怪人家洋教士行医送药不对,只能怪自己大多数子民文化水平太低!见识也太短!往往把人家好心给你治病,看成那什么故意残害你。再就是很容易把人家洋鬼子做的医学生物类实验,妖魔化,或是说成什么骇人听闻的残杀事件。 当然,洋教士迫害大清子民这种情况,也有。不过这绝不是什么正常普遍现象,只是极少数真洋教士与大多数假洋教信徒所为。 这些情况奕忻可以说已经反复多次向慈禧做过说明,口头书面全有。总体意思当然是发生此类冲突大多是自己子民方不对,洋教士方则大多是被误会或污蔑后的自卫性反抗行为所致。因为那大多数假洋教信徒也是大清国子民,而不是真洋鬼子。 慈禧对此虽然不尽信,但看多了听多了后也多少能接受一点奕忻这说法,至少心里清楚这位恭亲王奕忻不是那什么故意把胳膊肘往外拐的媚洋之人。 不过慈禧这位西太后这时候既然想怂恿慈安这位东太后出头来对付奕忻,她现在当然就顾不上那什么奕忻的清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