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兵在东北_第三十章 制氧机(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制氧机(下) (第3/3页)

class='gcontent2'>

    “亚硫酸反应法”的原理是这样的,因为空气中的氮占78%,而氧占20.937%,其余都是氢和惰性气体,约占1.063%。因此,制氧机里出的氧,放进带刻度的玻璃管中,记下总量后。把“亚硫酸”的溶液灌进去,它很快便会同氧气,进行反应,反应完成了。再把“亚硫酸”置换出来,剩下的空气,就是氢和惰性气体了。再量一下剩下的空气量,用量得的数据,除以总的气量,得出的便是非氧气的比率了,用“1”减去这个除出来的数,再乘以100%,便是你的含氧量了。

    姬季远去取回了,在橡胶厂加工的储气囊。然后便要了卡车,装了分子筛塔。同徐妙根一起,来到了分子筛厂。姬季远选的分子筛的直径,是五到六毫米的。

    他们在车间里,拆下了分子筛塔。装上了guntangguntang的,刚经过加热活化的分子筛,两头装上了,不锈钢过滤网后。便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安装了起来,当然没有忘了涂厌氧胶。

    干燥塔,姬季远选的不是分子筛,他选了“变色硅胶”。因为“变色硅胶”脱水后是宝蓝色的,吸水后是粉红色的,很容易区别它是否失效,但用了分子筛干燥,就无法分辨了。

    一应具备了,只等试机了。试机的那天,杨副院长叫来了,周院长和吕政委,因为张宝振院长,已经调到沈空后勤卫生部去了。周院长是新调来的院长。当着那么多的领导的面,姬季远的心“砰!砰!”地跳着。他也没有底,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随着制氧机的启动,储气囊渐渐地鼓了起来,姬季远测定了三次,每次的含氧量,都在85%以上。大于70%的含氧量,就可以用于抢救,呼吸困难的伤病员了。85%的含氧量,足够好了。

    由于缜密的设计方案,和事先已把存在的问题,全部都解决好了,试机竟获得了一次性成功。院长、政委都是满脸喜色,这可是空军级的项目啊!让我们一个小小的四六九完成了,这多高兴啊!杨副院长更是喜形于色,他那满脸的笑容中,还带着“怎么样?我的眼光好吗?”的得意的成份。

    姬季远做了善后的工作,测定了该机器的产量,测定的结果是,每小时能产七百立升,可同时供五个伤病员使用,他写了一份报告,于是“700升/小时分子筛便携式空气制氧机”便被报了上去。

    姬季远仍旧回到了手术室。他脱离手术室的工作那么久了,但换氧气瓶的事,每回李春暖都是叫他帮忙的。他回去的第一天,就又该换氧气瓶了。李春暖说:“肖姬!这回不是帮忙了吧?哈!哈!”

    “不是!不是!我一直是手术室的人,从来也没有什么,帮忙不帮忙的说法。”姬季远回答。

    “看到了吧?肖姬这个人,就是从不计较什么的吧?”李春暖感叹着说。

    徐妙根来找姬季远,“小鬼!吾要走了。”

    “为啥?侬额眼睛,勿是还没有看好吗?”姬季远纳闷地问道。

    “还有啥看头,当了十三年多格兵勒,混脱勒一只眼睛,变独眼龙了,又是光朗头。唉!回上海去混混伐!”徐妙根无限惆怅地说。

    “什么?侬要回上海?”姬季远跳了起来。

    “哪能?部队里要独眼龙做啥?又勿是勒山上当土匪,独眼龙吃香额。算勒伐?二级残废,拿一点残废金,回上海过过日脚去唻!”

    “唉!……”姬季远心中冒起了一股,无以名状的难受的感觉,“这人世间就是如此地残酷啊!”他暗暗地想道。

    “到上海来寻吾,记牢,进大门右首,小房间里,哈哈!”徐妙根朝他刹了刹那只唯一的眼睛。

    姬季远的情绪被他调了起来,想想他在上海住的汽车间,想想他今后……。姬季远无法再想下去了,他上去一把抱住了徐妙根:“你保重啊!”

    “放心!老钳工没有事体额!”徐妙根乐观地回答。姬季远第二年去上海,去找了徐妙根,但他已经搬家了。这小小的汽车间,也住不下他呀,姬季远后来在上海找了他很久,很久。但一直也无法再见到他一面。他无比的遗憾。

    空军科技部,来了三个人,对制氧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反复测定,最后定性为:

    1、该制氧机所报功能完全属实。

    2、该制氧机属于全国第一台,超小型便携式制氧机。

    他们拿出了一份表格,让姬季远填,姬季远在研发者一栏里,坚持写上了徐妙根的名字。

    过了不久,制氧机被拉走了,据说被直接,拉到了北京的,“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空军双革展览厅了。

    又过了不久,空军的文也下来了:“经四六九研发的“700升/小时便携式分子筛空气制氧机”,获得了空军的,科技成果一等奖。研发者姬季远,被授予三等功一次。第二研发者徐妙根,被授予嘉奖一次。证书也一并发了下来。但徐妙根已经转业了,证书往哪儿送啊?

    姬季远又获得了一次三等功。但这一次他没有激动,似乎一点也没有,当之有愧的想法。但他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却一直没有人同意,没有人批准,那他要那么多的,三等功干什么啊?

    又过了不久,空军报的记者专程来了,他、她们一起采访了姬季远。

    “你的科研成果,已经获得了一等奖,你知道不知道?”记者问。

    “知道!”姬季远回答。

    “你是什么文化程度?”记者又问。

    “初中毕业。”姬季远回答。

    “你仅仅是,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那你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如此艰巨的研发任务的?你知不知道?你填补了国内空白啊!你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记者又问。

    “......。”姬季远想起了北大荒的小广东,明明打走了狗熊,却说他还以为是一条狗呢?他想开一句玩笑,“我还以为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容易呢。”但他抑制住了自己。

    “不要急!你慢慢想,慢慢说。因为你说的一切,都将会完整地,刊登在空军报上的。”记者鼓励着他说。

    姬季远想了一想,开口说:“我没有指导思想,我只知道,我是个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凡是领导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全力地去完成。”

    “你难道没有想起什么共产主义理想,没有想起什么毛主席的教导,你难道没有从‘老三篇’中汲取了力量吗?”

    “我只知道完成任务。”姬季远摇着头说。

    “你再想一想吧!”

    “没有了,就这些。”姬季远站起身来,看着两双失望的眼睛。

    “你这样回答,怎么在报上刊登呢?”那名男的记者问。

    “那就不要刊登了吧!”姬季远回答。

    “你看,我们特地从北京,专程赶来采访你,你总不能让我们一无所获吧?”那名女记者问。

    “我说的都是真的,你们总不能让我编造一些什么吧?”姬季远回答。

    “......”记者无语了。

    又过了不久,前进报的记者,又专程从沈阳赶过来,采访了姬季远。姬季远还是同前一次一样,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前进报的记者又失望地离去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