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骁将 (第1/2页)
三个月的时光转瞬即逝。 这些日子与蔡邕的交流让王旭收获颇丰,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文学,还包括天文、历史、政务等等,非常广泛,甚至学了古琴、笛子和洞箫等乐器。 他这辈子很有音乐天赋,一学就会,外加蔡邕亲自指导,进步堪称神速,而且颜明也精通音乐,虽然水平与蔡邕有差距,但具有后世的成熟音律知识,彼此互相学习印证,同样收获不小。 颜明还曾向蔡邕提出升降调的概念,但蔡邕觉得这个需要慎重,说宫、商、角、徵、羽等音阶代表心肝五脏,若没有考虑周全,音乐或许能变美,却缺乏情感,难以听出人的心声,例如杀气、寂寞、窃喜等情绪,把王旭和颜明侃得一愣一愣的。 此外。 王旭亲眼见证了“蔡邕救琴”这个流传千古的典故。 那天蔡邕按照他和颜明的建议,制作历史上首根真正意义上的单管洞箫,尚且在调音,隔壁陡然传来“噼噼啪啪”的材火声。 蔡邕大惊失色,慌忙扔掉手中竹管,连滚带爬地跑出房门,没多久就拿着一根表面已经烧焦的青铜木回来,显然是刚从炉灶里取出,甚至连他的手都被灼伤,但他彷如未觉,犹自兴奋难当,说是要用这根青铜木造出绝世好琴。 王旭和颜明瞬间惊悟,心知这根从火中救下的青铜木就是焦尾琴的琴身,可惜他们最终没能亲眼看到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出世。 蔡邕希望一个人的时候静心制作,担心因为心绪不宁而使得琴有瑕疵。 王旭和颜明深受感动。 相处日久。 两人都从蔡邕身上感受到一个文人的工匠精神。 面对诗词,他逐字逐句。 面对书法,他深专细研。 面对任何能力范围内的事,他总是竭力把它做到精益求精,不断尝试突破,不断尝试改进,哪怕他已经是一代大儒、天下闻名。 此后不久。 王旭决定离开这个宁静祥和的地方,不是他不喜欢这里,而是他始终铭记自己的前路,至少他不想再让徐盛和典韦闲着,每当看到两人依靠逗弄村里的小屁孩或院落里的小母鸡来混时间,他就深感揪心。 临别之际。 蔡邕一家极为不舍,足足送到五里开外。 小蔡琰双眸含泪,伤心到说不出话。 她默默把赶做的四个精美小钱袋送给众人,还脸红红地单独送王旭一根她亲手做的竹笛。 众人虽然惊讶蔡琰悄悄做这么别致的礼物,但也不以为意,三个月的相处情同一家,蔡琰跟王旭相处最多,meimei送哥哥点东西实属正常,唯有颜明给王旭一个大大的白眼,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依依惜别。 王旭沿着山间小路渐行渐远。 偶然回头。 看到静立风中遥遥凝望的一家三口,他涌起nongnong的惆怅,心里更是暗暗下定决心,将来要力保这家人平安。 或许是为摆脱离别的伤感,众人不由自主地加快马速,一天之内竟然奔行近两百里,待到入夜前夕,已是抵达太湖南部的一个小渔村。 湖边有个赤膊露腿的精壮汉子在晾晒渔网,大概十八九岁,陡然听到马蹄声,他回头打量,发现众人腰挂刀剑,王旭和典韦还背着用粗布包裹好的兵器,顿时警惕地握紧鱼叉。 “吁!” 眼见汉子有些紧张,王旭隔着二十步便勒停战马,温和地笑笑。 “壮士不必多虑,我们只是路过此地,意欲见识太湖风光。” 精壮汉子的神色略为缓和。 王旭笑着接口。 “壮士,敢问此地距离夫椒山有多远?” 精壮汉子听他问起这话,明显更为放松,古铜色的脸上露出些许笑容。 “不远,若熟手cao作快船出航,大半日就到,几位莫非是想游览夫椒山?” 王旭含笑点头。 “久闻夫椒山是吴王夫差令伍子胥练兵的地方,此番正是想瞻仰前人遗迹。” “几位想必是外出游历的士族公子吧。” 精壮汉子略有些自豪。 “你们还真是找对地方,我们这里是方圆百里最大的村子,村里的熟手和快船最多。” “你为什么断定我们是士族出身?” 颜明好奇地插话。 精壮汉子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