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围三阙一 (第2/2页)
眼睛紧盯着地图说道。 “根据探马来报,山西巡抚吴甡以山西匪患严重为由向朝廷上书强留曹将军,待曹将军将山西匪患肃清之后再行南下。”洪承畴治下甚严,幕僚们也知洪承畴的脾气,念完文书之后默然退至一旁。 “曹文诏自己怎么说?”洪承畴此时已经出奇的愤怒,但是多年的宦海生涯,磨练得他常常喜怒不形于色,纵使此刻心中已经怒火冲天,但还是强行压住,不在众人面前表露出来。 “曹将军说当年吴甡于他有恩,待肃清匪患之后立即南下与大都督回合。”幕僚沉声说道。 “吴甡大胆,曹文诏糊涂,流贼祸国,已历十载,如今我大明陵寝受惊,天下必定震动,祖宗陵寝陷于敌手,置当今圣上,当今朝廷的脸面于何地?吴甡只为一己之私而置大局于不顾是为大胆,曹文诏只念个人小恩而不顾朝廷之大恩是为糊涂。”洪承畴自顾涵养,从来不曾在众人面前失态,这话对洪承畴而言已经非常重了。 “大人,如今四路大军俱已到齐,况且大人身边还有五万中军,对付闯贼绰绰有余,为何一定要曹将军来才能动手?”尹梦鳌见洪承畴如此气愤,不解的问道。 “醒如兄有所不知,贼军自山西、甘肃等北地而来,手底下骑兵众多,且骑术精湛,数千骑兵一起冲锋如惊涛拍岸气势惊人,而我朝廷官军多以步军为主,防守有余进攻不足,这么多年为什么不能对贼军赶尽杀绝就是因为每到最后时刻,这些贼军头目仗着马快逃出我们的包围圈,而曹文诏手底下有三千铁骑,曹文诏本人也是万中无一的良将,他带着这三千铁骑来去如风,只要被他盯上,就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能被他斩于马下。所以死在曹文诏手里的反贼头目也格外的多。”洪承畴见是尹梦鳌发问,当下耐心的解释到。 曾国藩说过,进退开合,变化不测,活兵也;屯宿一处,师老人顽,呆兵也。一支军队想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呆兵当然也得有活兵。不过活兵肯定比呆兵风光,活兵斩帅夺旗乃人生快事,而呆兵往往困守一城一地,曹文诏领兵多年,死在他手里的贼军头目不知有多少,如果按军功算那他肯定是大明军方第一人,可洪承畴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为了让曹文诏不那么的招人妒忌,洪承畴一直压制曹文诏的军功,但曹文诏是何等骄傲自负之人,洪承畴特意压制他的军功他心里如何能不服气,可以说曹文诏此次抗命不遵就是在向洪承畴表达自己的不满,至于说山西巡抚吴甡的恩情不过是个体面一点的借口罢了。
“拿我尚方宝剑去。”洪承畴指着身后的黄绸掩盖的宝剑说道。 “可要加什么话?”幕僚小心翼翼的问道。 “n一句话都不用说,曹文诏看到这样东西里面就会明白的。”洪承畴沉声说道。 “属下明白。”幕僚用黄绸将尚方宝剑包好,吩咐探马立即送往曹文诏大营。 尚方宝剑如皇帝亲临,如果曹文诏敢抗命不遵,那毛文龙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都督,安庆来报。”处理完曹文诏的事情后又有一人拿着急报进来汇报道。 “念。”洪承畴依旧是这样简单明了。 “邓玘所部已经到前日已经赶到安庆,不过由于朝廷的粮草还没有到位,邓玘所部四下劫掠,自行筹措粮草,据探马来报,安庆城内多有死伤,当地士绅多有怨言。”事态严重,如果引发民乱则不但邓玘要受罚,洪承畴的清誉也会受损,幕僚说完候在原地,等待洪承畴的回复。 “吩咐邓玘,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如果还有下次,提头来见。另外叫他找几个罪大恶极的士兵重重责罚,给这些个士绅一个交待。”洪承畴闻言后闭目思考片刻,睁开眼睛后说道。 水至清则无鱼,邓玘纵兵劫掠的确该死,可真要杀了邓玘,又有谁来统兵作战呢,况且官军粮饷一直拖欠,不止邓玘手底下的部队缺粮,现在是人人手底下都缺粮,剿匪战争打了快十年,耗费亿万,受苦的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幕僚领命而去,拟好文书之后立即给邓玘送去。 不时有人进来,不时有人出去,洪承畴每一个简单的命令影响的可成百上万,甚至数十万的人。李奕终于见识到了权力的模样,一言定人生死。 “仲明,你过来,我有一件差事需要你去办,办好了我重重有赏。”洪承畴对李奕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