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粮草转运使 (第2/2页)
吧。”李奕向吴为说道。 “那我就直说了,第一是时间紧迫,总督大人只给我们七天时间,从筹粮到运粮我们只有七天时间。其二是在于这个季节各地州县本就没有多少积粮,大人想要把这点仅有的粮食给筹集过来,恐怕难度不小。最后一个问题在于粮草转运。马上就要进入春播时节,劳力显然不足,百姓一年的希望也正在于播种,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接受官府的差役,除非采取强硬手段,但这样一来恐怕弄的民间怨声载道,对大人的官声也不利。”吴为一番话语把这差事的关键之处说的明明白白,剩下的就看大家怎么解决这些麻烦了。 “依我看,咱们手里有三千兵马,不如就用这三千兵马转运粮草。”周渤首先提议道。 “此法不妥,我们能想到烧了贼军庙山大营,贼军难保不会想到来断我们粮道,这三千兵马一定要随时待命保证粮道的安全。”吴为摇头说道。 众人纷纷又陷入沉默,短时间内筹集这么多粮食确实有些为难。 “诸位稍安勿躁,大伙合计合计,总会有办法的。”李奕见众人都不说话后不禁宽慰道。 “大人,在下倒有一策,不知当不当讲?”姚波神色忐忑道。 “大家不要有顾忌,说错了也不要紧,如果有良策,尽管畅所欲言。”李奕点头道。 “诸位只想到动用官府的力气,也只想到如以往那般动用民力转运粮草,却不知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力量可堪一用。”姚波小心翼翼的说道。 “此话怎讲?”李奕问道。
“朝廷大军所需粮草,每日两千石,那一个月至少需六万石,都是由邻道州县官府负责筹集,大的州县或许能筹集不少,但对一些小县来说,恐怕就没多少积粮了,眼下正是青黄不接之时。更难的却是转运,至少调集两万民壮转运,虽说颍州不远,又有河流可堪利用,路上免不了还要有所损耗。”姚波分析道。 李奕不耐烦地摆摆手道:“说重点。” 姚波连忙道:“其实民间并不缺粮,只是总有商贾囤集居奇罢了。在下的意思是,以朝廷的名义,向各地州县的粮商借粮,只要商贾肯借,在下敢保,曹帅即便将凤阳围上一年半载的,也不用担心挨饿。” “那依你看,商贾肯借吗?”李奕问道。 那许忠插话道:“朝廷向商贾借粮?姚老弟别说笑了,商贾们要是相信朝廷会好借好还,那就是太阳从西边出了。别说‘借’字,你要是用刀逼粮商们交出粮食,他们反倒会觉得理所当然哩” 许忠是实话实话,商人的身份在此时确实尴尬,一方面他们通过买卖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可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对于普通百姓可能是高人一等,可对于大明官员而言不过是一群臭铜商罢了,一旦有需要他们不介意举起手里的屠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之所在,人之所往。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李奕却若有所指的说道。 姚波赞拍手赞道:“大人所言极是,只要让商贾们觉得有利可图,数万大军的粮草就解决了。” “你们不会想从商贾手中花高价买吧?那这价钱可就贵了,别说咱们没钱就是有钱也不能便宜了这帮黑心的粮商。”许忠当下反驳道。 “呵呵,许将军说笑了,我想大人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姚波听到李奕所言,笑着说道。 李奕受姚波的启发,思路贯通,他冲着众人说道,“诸位,这天下众多的营生当中,哪一个行当最挣钱?你们就算不做买卖,可平日里应该也上街买过东西吧?” “那还用问,自然贩盐最挣钱喽,我以前在外面闯荡最远的地方到过扬州,那些扬州盐商个个都是大富豪,家里奴仆成群,富比王侯啊,听说一顿饭就得吃几十只鸡几十只鸭。”许忠拍着脑袋说道。 “几十只鸡几十只鸭,那吃的了吗?不撑死他们啊?”周渤一听睁大了眼睛。 “嗨,人家吃鸭只吃鸭掌中的那一块活rou,吃鸡只吃。。。”许忠见众人吃惊,顿时兴致颇高,把自己当年的见闻说给大家听。 “咳咳。”李奕咳嗽了一声打断了许忠的卖弄,尔后继续说道:“不错,本朝盐法极严,要是谁敢贩私盐,只要超过五斤,那就是死罪。朝廷把持盐业禁榷,一本万利啊,可话要说回来,需要冒着杀头的风险做买卖,自然是个赚钱的买卖。” “大人,你不是想动贩盐的歪点子吧?那可是杀头的大罪啊。”吴为闻言赶紧提醒道。 “哈哈,山人自有妙计,我想我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难题了。”李奕自信的笑了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