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崇祯皇帝 (第2/2页)
,正是大太监曹化淳,他在当今皇帝还是信王时就已经陪侍左右,天启年间由于受到大太监魏忠贤排挤被逐出北京城,后来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即把他召回,尔后一路高升,如今已经是司礼秉笔太监,算是做到了一个太监的顶峰,故而纵使是大明首辅温体仁也得对他客客气气。 “阁老稍等,待我进去通报一声。”曹化淳告了一个饶后比划了一个进去的手势,两个守门太监便用双手使着暗劲,将各自面前的那沉重的黄梨木大门缓缓提起,然后慢慢往里移两扇门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地被慢慢移开了。 片刻之后,曹化淳出来道:“阁老请进吧。” 温体仁颤巍巍地迈步越过高高地门槛,进了大殿之内。大殿内檀香缭绕,大明至尊正在一张大案之后批阅奏章。 温体仁一进去便推金山倒玉柱,叩道“微臣温体仁叩见吾皇万万岁。” 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的弟弟,十七岁由信王即皇帝位,虽然他还是一个不到二十五岁的青年,可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老很多,多年的cao劳让他未老先衰,二十五岁本事人生中最气血旺盛之时,可此时的崇祯皇帝脸色苍白而憔悴,小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一连几夜,他都没有睡好觉,今天又是五鼓上朝,累了半天,下午一直在乾清宫批阅文书。在他的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时,都是整年不上朝,不看群臣奏章,把一切国家大事交给亲信的太监们去处理,到了他继承大统,力矫此弊,事必躬亲,不过事与愿违,当年他的爷爷和哥哥常年不理朝政,大明朝这个烂摊子反而能凑活着过,可轮到他当家做主时,他越是想“励精图治”,越显得力不从心,一事无成,只见全国局势特别艰难,一天乱似一天,崇祯皇帝的心也是一天比一天着急,这内阁大臣也是换的越来越频繁,不过殿内的温体仁还算得崇祯赏识,从崇祯三年入阁起一直干到现在。
看着殿下跪着的温体仁,崇祯皇帝搁下手中的御笔,松了松自己筋骨后说道:“长卿来了,快起来吧,这么晚进宫,想必有什么急事,说说吧,又有什么地方出乱子了。” “陛下容禀,臣今日接到凤阳奏报,兹事体大,只能进宫当面呈报皇上。”温体仁跪倒在地,双手高举着杨一鹏的奏折。 “中都凤阳?”崇祯纳闷了,示意身旁的小太监把温体仁手里的奏折呈上来。 崇祯皇帝接过奏折在大案之上展开,当看到凤阳失守,陵寝被烧之时,崇祯脑海中嗡的一下炸了,原本苍白的脸颊变得通红,只觉得胸中的那股怒火将他的五脏六腑给烧熟了,气急败坏的崇祯将大案之上如山的奏折一把推倒在地,嘴里大声的咆哮道:“速速将那贼首捉拿进京,朕要将他千刀万剐。” 朝代还在,祖坟却被人刨了,翻遍史书也就明朝独一份,这也难怪崇祯皇帝如此失态。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千错万错都是我们做臣子的错,请皇上千万保证龙体啊。”眼见崇祯发怒,温体仁在地上不停的磕头。 许久之后,盛怒之下的崇祯皇帝终于慢慢平息了心中的怒火,厉声问道:“主辱臣死,主辱臣死,皇陵被烧,那我该杀谁的脑袋,是直隶总督杨一鹏还是你这个内阁首辅?。” “皇上息怒,直隶总督杨一鹏听到凤阳失守之后星夜驰援,洪承畴也已经带兵赶到颍州,而且已经有捷报传来,请皇上过目。”温体仁从怀里又掏出了李奕的报捷文书递了上去。 崇祯皇帝走下大案,亲自从温体仁手里接过文书,也不回到大案之上而是站在原地阅读了起来,李奕所写的报捷文书内容详实,把整个蒙城之战真实而详细的记录在上面,文书上把战前的准备,战时的过程以及战后的总结写的清清楚楚,总是崇祯皇帝不知兵,可还是能把战斗的经过了解的一清二楚。终崇祯一朝,光内阁换了五十多个大臣,除了大臣们的不作为外,很大原因是崇祯皇帝根本摸不透自己的大臣的底细,不了解自己的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可能看到的不过是一封封的奏折,故而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只能通过不断的换大臣来缓解内心的忧虑,可通过李奕这篇文书,崇祯皇帝终于了解了剿匪一线的情况,原来闯贼不是天兵天将,只要计划得当一样可以击败,但闯贼也不是土鸡瓦狗,只要官军稍不留意就被杀的大败。 “为什么别处剿匪如此艰难?而蒙城不光守住了城池还杀敌数千,就因为这个蒙城知县用了心,是真心实意为朝廷分忧,把这篇文书发下去,我要让天下的臣工看看,看看这个蒙城知县是怎么当官的。”崇祯皇帝高声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