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八章 崇祯皇帝 (第1/2页)
PS:这一章写的太艰难了,查资料查了两个多小时,上传的时间也毕竟晚,希望各位书友喜欢,还望各位书友多多支持,点个收藏和关注。 一连数天,温体仁和王应熊都在惶恐不安当中渡过,皇陵被烧本就是滔天大罪,更何况两个人还私自截留朝廷大员的奏折,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这个问题给瞒下来,那就得把事情做到绝处,宦海艰难,容不得一丝马虎。 五日之后,温体仁和王应熊等到不是杨一鹏的报捷文书,等到的却是洪承畴的八百里加急,原来是李奕的报捷文书到了,不过这封文书不是深夜而是下午送到的,内阁大臣王应熊接到奏报之后立即向温体仁的值房内走去。 “阁老,你看。”王应熊接到文书之后,事关机密,待温体仁摒退左右后小心说道。 “可是杨一鹏的捷报?”温体仁看到王应熊手捧文书进来后沉声问道。 “是捷报,不过不是杨一鹏的。”王应熊小声回答道。 “哦?”温体仁接过文书之后仔细的阅读起来。 半响过后,温体仁放下手中的文书继续问道:“这个蒙城知县李奕是何人?以一千团练斩敌数千,擒获敌酋,如此人才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回元辅大人,是崇祯七年的新科进士,去年刚去蒙城上任,文书是由洪承畴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应该不会差。”王应熊博学善记,大明朝的官员一多半都在他脑子里装着,见温体仁半信半疑不由解释道。 “看来这人还真是个人才,有了这封信咱们这一关算是过了,待我准备一下,我立即进宫面见皇上。”温体仁放下了心中顾虑,轻松的说道。 “大人何意?”王应熊不解的问道。 “何意?皇陵被烧乃千古未有之耻辱,可有了这封捷报,好歹能挣回一点脸面,那李奕一千团练是在杨一鹏的授意下组建的,李奕杀敌有功可杨一鹏知人善认,同样功不可没,如此一来那杨一鹏和吴振缨的命算是救下来了。”温体仁不慌不忙的说道。 温体仁如此紧张凤阳失守一事除了吴振缨是自己的亲家公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祯六年,工科都给事中许誉卿曾上书朝廷,让朝廷早设总督,使闯贼只能在陕西、山西为祸,不至于祸乱江南。奏折报上去之后,崇祯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打算在山西、陕西、宁夏、湖广、四川等五省分设两个总督,由陈奇瑜和汪庆百担任,可兵部侍郎汪庆百贪生怕死根本不敢赴任,汪庆百乃是温体仁党羽,温体仁不得已只能奏请崇祯皇帝让陈奇瑜一人兼任五省总督。 崇祯七年,陈奇瑜纵贼于车厢峡已经让温体仁很被动,如果凤阳失守之事传到朝廷,那温体仁就有失察之嫌,如今有了李奕的捷报,温体仁大可在崇祯皇帝面前说不是闯贼太厉害,而是各地官员不能尽心任事,与设不设总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凤阳失守之事却是板上钉钉,这个滔天的大祸总得有人承担,大人你看谁比较合适?”黑锅总得有人来背,杨一鹏等人不背那总得找个合适的人来背,王应熊想在温体仁进宫之前把这背黑锅的人选给落实了。 “颍州知府尹梦鳌未能阻敌与颍州城下,致使闯贼东去侵犯祖宗陵寝,罪莫大焉,不过念起守城有功,功过相抵,贬为庶人吧。”温体仁思索片刻之后,缓缓说道。 俗话说朝廷有人好做官,尹梦鳌举人出身,在京城内毫无背景,正是背黑锅的好人选。 “大人高明。”王应熊拜服道。 略作准备之后,温体仁换了公服出了值房,门口早停了一具双人抬的便轿,严嵩坐上去,椅背仅到达腰部,看上去其实比较寒碜,但这却是天下读书人最高的荣誉-----准许禁苑乘腰舆,别的大臣到了宫门必须下轿,然后步行走过御门前的广场。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内阁大臣是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温体仁自崇祯三年以礼部尚书入内阁后已经五年了,在整个崇祯朝算是干的最久的一位内阁大臣。自去年起,崇祯皇帝念其老迈,特意赏了他这个殊荣,故而温体仁能坐着两人抬的小轿直接进到紫禁城内。 朱红色的宫墙、明黄色琉璃瓦显示着这是大明至尊的居住之地,可此时夕阳斜挂,给这座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平添了几分萧索之气。一顶小轿无声无息的穿行在楼台掩映殿宇的回廊之下,每个大红色的木柱旁边,都肃立着腰胯绣春刀,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士,一直到了乾清宫门口,才换成太监侍立。 到了殿前,太监落轿,站在殿前的大太监赶紧上前迎道:“是阁老来了。” “有劳曹公公通禀一声,臣有要事向皇上禀报。”迎接温体仁的不是别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