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634_第六十七章 工业母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工业母机 (第2/2页)



    黄铜丝杠做出来后,先用手工打磨,然后用大号的板牙攻丝,最后用小号板牙过丝修补、抛光,这样就做成了第一根丝杠。

    李国强估计,这第一根丝杠,按后世标准,大概有10级精度。虽然这种精度的丝杠,在二十一世纪,基本上已经无人使用,但是在这个时代,绝对是代表本时空最高精度的机械加工水平。

    为了保险起见,李国强一共做了5根这种黄铜丝杠。

    后世的车床,普遍装备的是7级精度丝杠。李国强没想过,能在短时间内造出7级精度丝杠,他又不是要做后世的数控车床,只要能基本满足火枪火炮的加工就行了,更高精度的丝杠制作,那是方平以后该做的事。

    时间到了崇祯9年的5月,丝杠制作成功,车刀与刀架攻关也有了眉目,车刀就不说了,冶金组只要能炼出钢来,车刀的问题就有可能解决,车床刀架的制作,经过3个来月的攻关,取得了突破,刀架小组,从台虎钳原理中,找到了灵感,做出了一个简易版的圆孔型三爪卡盘刀架。

    车床的刀架攻关成功!下一个攻关方向是轴承。

    而轴承的攻关,则毫无进展,李国强并没有幻想,能做出后世的滑动轴承,他想做滚珠轴承,技术难点却卡在了滚珠和轴承的凹凸槽上面,凹凸根本就做不出来,李国强只好采用铸造的方法,铸造出轴承的凹凸槽,然后让工匠用手工慢慢打磨,这样的生产效率,低的让人发指,李国强也没其他办法来解决,就让工匠们去慢慢打磨吧。

    滚珠的制作,情况也差不多,两个工匠用手工做了上百个滚珠,而真正合用的,却没多少,不得已,李国强停止了轴承研究,让刘克明带人改进滚珠轴承的精度,希望这滚珠轴承可以用在车床上,并把自己那有限的一点,后世机械化做滚珠的方法告诉了刘克明,让刘克明自己去摸索吧。

    车床的动力解决方案就简单了,李国强现在没办法解决水力动力,决定先用人力来试验。

    截止到崇祯9年6月,车床攻关就只剩下了齿轮这最后一个难关。

    齿轮在机械上的应用,并不是欧洲人最先使用,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在汉朝就发明了齿轮,广泛的用在龙骨水车、水排、水磨这些水力机械上面,只是这是木制的原始齿轮结合机构,硬度不足,常常容易破裂。

    木制的齿轮,肯定不能用在车床上面,要想硬度和传输动力达到要求,钢制齿轮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凭现在的机械加工水平,短时间内做不出钢制齿轮。

    有了做轴承凹凸槽的经验,李国强采用了铸铁齿轮,跟做丝杠一样,先做出木制齿轮,然后用木制齿轮做出模具,浇铸成功后,经过手工打磨修正,铸铁齿轮就成功了。

    这种铸铁齿轮性能,自然无法跟后世钢制同类产品相比,但已经比木制的齿轮,耐用了许多,用在变速箱和齿轮箱上,应该可以基本满足车床要求了。

    崇祯9年8月,长沟堡第一台原始车床制造成功,开始试车,地点就在机械组的工坊。当最后一个零件安装完毕,所以人都看着李国强,等待试车的命令。

    李国强深吸了一口气,缓缓说道:“开始试车。”

    站在李国强旁边的刘克明,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听见李国强的命令,对身后的八个匠人说道:“开始试车。”

    八名匠人便开始摇动绞盘,绞盘带动传送皮带转了起来,这个动作,八人已经练了很多次,慢慢的,绞盘的转速,稳定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转速上。

    李国强走上车床,将车刀缓缓的旋进,对准已经固定好了的一根铜棒,车刀慢慢的靠近了铜棒,“嗤”的一声轻响,铜棒的表面,被车刀削了薄薄的一层下来,露出了黄橙橙的颜色。

    李国强心头狂喜,慢慢的推着车刀前进,如此反复几次,已经氧化得有点发黑的铜棒,被车刀车了几次后,颜色已经黄得发亮,甚至把李国强的面目都照得清晰可辨。

    围观的人群都鸦雀无声,眼睛全盯着铜棒,李国强停了车床,用手套小心翼翼的取下已经发热的铜棒,仔细观察了一下,沙哑着声音说道:“我宣布,长沟堡第一台车床试车成功!”

    “哗!”周围的欢呼声像打雷一样响起,接连不断,经久不息!。

    车床一次就试车成功,对李国强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还不算是车床,李国强把这第一台车床定义为“工业母机”,虽然这工业母机,依然无法加工火枪枪管,但有了工业母机,第一代车床就再不遥远了!

    ********************************************************************************

    橘子是新人,新人需要你的支持!请各位看官大大,点一下收藏,橘子再求一下推荐票。

    谢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