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杨嗣昌的剿匪方略 (第2/2页)
略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此四地的巡抚分别剿灭所辖之地的流寇,主分剿,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此六地巡抚以防为主,堵住流寇流窜进这些地方,辅助分剿,另设总督、总理两大臣,追击流寇,此为主剿。这就是臣的剿匪方略。” 崇祯听得连连点头,正要说话,却见首辅温体仁站了出来,说道:“请问杨大人,你这‘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完成这方略” 杨嗣昌回答道:“回首辅,下官已经算过了,最少需要30万兵力。” 大殿里想起了一阵嗡嗡声。 温体仁冷笑道:“呵呵,再请问杨大人,朝廷现在参与剿匪的兵力只有区区16万,就这16万兵力,还是算上了各地的卫所兵和军户,不全是边兵,杨大人,剩下的14万兵,又从何而来呢?” 杨嗣昌不慌不忙的说道:“陛下,流贼猖獗,朝庭戡乱日急,臣恳请陛下恩准,容臣再招募新兵14万。” 崇祯没怎么考虑就想答应,这可是他盼望已久的剿匪方略了。 “陛下,不可啊......”户部尚书毕自严看见崇祯要答应了,急忙叫道。 御史吴允中也出班叫道:“陛下,不可......” 崇祯面色不豫的说道:“为何不可?” 吴允中抢着说道:“陛下,自有辽事以来,朝廷为了辽事,加派辽饷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杨大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还要增加兵力14万,这要多少钱粮才能成事下官敢问杨大人,这钱粮从何而来?”
杨嗣昌淡淡的说道:“自有辽事以来,我朝为平息辽东叛乱,靡费颇多,而今中原流寇猖獗,臣身为兵部尚书,自当为陛下分忧,臣以为,建奴乃疥癣之疾,流寇才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所以臣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乃是现今朝廷的唯一选择,望陛下恩准。” 吴允中心中冷笑,这杨嗣昌避而不谈钱粮,只说他的策略,把筹集钱粮的皮球踢给了皇上,让皇上来背这个黑锅。 温体仁说道:“杨大人就这么肯定你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乃是现今朝廷剿灭流寇的唯一选择?” 杨嗣昌自信的说道:“回首辅,下官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要摆脱朝廷现在两线作战,内外交困的局面,首先要做到三点,1.攘外必先安内,2.足食足兵,3.赈济。” 崇祯也来了兴趣,说道:“杨爱卿,你仔细说说这三点。” 杨嗣昌说道:“是,陛下,臣以为:第一,攘外必先安内,此为总方针,我大明就好比一个人,京师为人的头脑,九边军镇为人的臂膀,而中原就像人的胸腹,两广就好比人的双脚。建奴寇边,祸乱的是人体以外,不足为惧,此乃疥癣之疾,而流寇就不同了,流寇祸害的乃是一个人的胸腹,如果听之任之,中原必定糜烂,一个人的胸腹都溃烂了,这人还能活得下去?所以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 崇祯面露喜色,连连点头。 “第二,兵法云: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只要钱粮足够,三军将士必将奋勇杀敌,则流寇之乱,可平!” “第三,臣看过奏本,流寇每祸乱一地,必会挟裹大量良民从贼,如朝廷加大赈济力度,良民自然会安心种田,恪守本分,不会从贼,流寇必定声势大减,没了良民从贼,剿灭流寇,只是时间问题。” 崇祯听得心花怒放,大喜道:“杨爱卿的剿匪方略,宏谋远虑,周到慎密,如果剿匪事成,利在社稷,杨爱卿不愧为朕的肱骨之臣!哈哈......” 毕自严看见崇祯高兴,本不想让皇上扫兴,但关系着钱粮,杨嗣昌可以避而不谈钱粮,他户部尚书毕自严没法回避,只有硬着头皮说道:“陛下,臣听了杨大人的剿匪方略,也是觉得可行,但臣还是要问陛下,这杨大人的剿匪方略中,需要的钱粮从何而来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