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饮鸩止渴 (第2/2页)
“首辅所言极是!臣附议!” 但还是有一些清醒的官员,觉得只开征一年,也是不妥,万一一年后流寇未灭,是不是还要继续开征剿饷?但大殿里附和声一片,也只好随大流了。 崇祯的脸色好了许多,心痛的说道:“朕也知道,再征剿饷,百姓负担更重,但我朝自太祖开国以来,一直轻徭薄赋,藏富于民,赋税并不高,现在朝廷正是用钱之际,拿出一点钱粮来救急,百姓也能理解朝廷的难处,朕就暂时再辛苦百姓一年,助朕剿灭流寇这心腹大患。” 熊开元跪在下面,心中说道:陛下啊,你知道这税加到什么人身上去了?陛下啊,我朝赋税是不高,但一到贪官污吏手里,这赋税就高得百姓无法承受了,而且私派多于正赋,民不堪命,怨声四起。陛下啊,你知道现在地方的火耗都收到几分了?陛下啊,你虽然勤政,但你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吗?...... “饮鸩止渴,饮鸩止渴啊......”熊开元喃喃的说道。 ************************************分割线********************************** 崇祯10年闰四月,苏州府常熟县出了一桩大事,县民陈履谦因为田产被人霸占的事与人打官司,本来陈履谦有理,满以为官司必赢,也就没怎么把这事放在心上。
但霸占他田产的人,找到了被贬官回乡的钱谦益、瞿式耜,钱、瞿二人回乡后,并没有隐居乡里,而是受人请托、包揽诉讼搜刮钱财。钱、瞿二人收受那恶霸钱财后,帮助恶霸打赢了官司,陈履谦大恨,便找到了常熟县的书办张汉儒。 这张汉儒虽只是一个小小的书办,不入流的吏员,但为人正气,在常熟县颇有贤名,平日里也憎恨士绅们为非作歹、把持乡里,很同情陈履谦的遭遇,一怒之下上疏弹劾钱谦益、瞿式耜五十八大罪状。 北京城内城宣武门内太卿坊,有座装饰得金碧辉煌的大宅院,上面的牌匾上端端正正的写着“温府”两个大字,这正是当朝首辅温体仁的府宅。 温府的书房内,温体仁正在看书,一个管家装束的老年男人,轻手轻脚的走到书房门边,轻轻的敲了三下门。 “进来。” 老管家走进书房,递给温体仁一份文书:“老爷,这是刑部刚刚送来的文书。” 温体仁接过文书,仔细翻看,两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钱谦益瞿式耜温体仁惊讶的说道:“常熟县书办张汉儒状告钱谦益、瞿式耜包揽诉讼,为祸乡里?” 温体仁接着往下看,张汉儒在奏疏中写道:常熟县原任礼部侍郎今问杖回籍之钱谦益、原任户科给事中今削籍为民之瞿式耜,两人皆不畏明论,不惧清议,吸人膏血,......生杀之权不cao之朝廷而cao之两jianian,赋税之柄不cao之朝廷而cao之两jianian,而府县之贤否,两jianian且cao之,何也?抚按皆其门生故旧也。欲控之司道,而司道之黜陟,两jianian且cao之,何也?满朝皆其私党羽翼也。以至被害者无门控诉,衔冤者无地伸冤。” 温体仁看得连连点头,张汉儒更是在奏疏中点明了所谓的读书人,结党、结社的危害:“朝廷崇儒养士,岂欲俯首从人。今士习之坏于吴下也甚矣。今有一等轻狂恶少,名借复社,势倚东林,借口士可杀不可辱,一夫填膺,群呼争赴;一事启衅,众怒强梁。或供私事泄忿,托名公呈,拥挤县堂,号为义举;或借同胞为名,指称义愤,嚷闹登门,咤为快事,即官府亦莫可谁何。” 张汉儒更是在奏疏的结尾中写道:计其骗帑诈赃,不下三四百万。当此国家三空四尽之时,两jianian剥民脂膏,恣饱贪壑,泣恳皇上,立震乾威,密拿廷鞫,按款究问,追赃助饷,除天下之大jianian,弭江南之阴祸,亦足补军需之万一。” 温体仁大喜,心道:钱谦益你这个小人,当初败在老夫手上,被罢官回乡,就一直怀恨在心,回到江南后也不消停,自以为是江南的士绅名流,在江南不断的阴诋老夫,你真以为老夫是聋子?是瞎子?不知道你在败坏老夫的名声? 这回你落在老夫手上,嘿嘿,你就等着看老夫如何收拾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