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偈语的意思 (第1/2页)
有个时候,迦旃延尊者住在阿槃提国的拘留欢喜山中,有一天,诃梨迪迦尼来到迦旃延尊者的住处,他与迦旃延尊者互相问候后,就在一旁坐下,他对迦旃延尊者说:“尊者!世尊在《摩犍提所问而说义品经》中说到: 「牟尼无家无住处, 无绝近习于聚落。 以空诸欲无希望, 何不与人事诤论。」 我反复的阅读都没有办法弄明白他说的意思,尊者,应该如何去理解世尊说的这段偈语呢?请您为我解说。” 迦旃延尊者说:“诃梨迪迦尼!色|界是识的家(色|界解释,见第一百零三章;「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解释,见第一百八十八章),识被由色|界生起的贪欲束缚捆绑就叫做「有家有住处」;感受界是识的家,识被由感受界生起的贪欲束缚捆绑就叫做「有家有住处」;念想界是识的家,识被由念想界生起的贪欲束缚捆绑就叫做「有家有住处」;行为界是识的家,识被由行为界生起的贪欲束缚捆绑就叫做「有家有住处」;什么是感受界呢?就是能够感受到的范围,有感受生起就进入感受界。什么是念想界呢?就是能够想到的范围,有念想生起就进入念想界。什么是行为界?就是行为的范围,有行为生起就进入行为界。识被由色|界、感受界、念想界、行为界生起的贪欲束缚捆绑就叫做「有家有住处」,色|界、感受界、念想界、行为界就是识的家。 诃梨迪迦尼!什么是无家无住处呢?就是对于色|界、感受界、念想界、行为界的欲望、贪求、喜欢、渴爱、攀附、束缚、获取、依恋、执着、烦恼的潜在趋势,这些贪爱、喜怒哀乐等等的烦恼,已经彻底的除灭、舍断,就如同被连根拔起,又被节节砍断的多罗树那样,已经无法再生根发芽,已经无法再继续的生长,已经完全灭尽,未来已经不复存在,这些烦恼和痛苦不会再次的生起,也已经完全彻底的灭尽,这样就叫做「无家无住处」。 诃梨迪迦尼!什么是「有住处」呢?就是被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念想、思想束缚捆绑;被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念想、思想影响无法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被这些事物影响胡作非为、胡思乱想。这就是「有住处」。 诃梨迪迦尼!什么是「无住处」呢?就是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念想、思想的束缚捆绑已经完全被解除、舍断。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念想、思想无法影响到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能够管束好自己的行为、言语、念想,不会胡作非为,不会胡思乱想,能够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对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念想、思想的执着和挂念已经完全舍断、除灭、灭尽,就如同被连根拔起,又被节节砍断的多罗树那样,已经无法再生根发芽,已经无法再继续的生长,已经完全灭尽,未来已经不复存在。物质事物、物质身体、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环境感觉(冷热、舒适等等)念想、思想的束缚捆绑已经完全被解除、舍断;行为、言语、念想已经不会再肆意妄为,不会再胡思乱想,不会再胡作非为,能够一直安住在清净的境界之中。这就是如来所说的「无住处」。 诃梨迪迦尼!什么是「近习于聚落」?就是除了中午到乡村或是城镇化缘饭食,为世间人随缘说法外,其他时间还经常与世间人来往、交往、接触。与世间人的人际交往非常的频繁。介入、干涉世间人的生活,与他们同欢乐,与他们同忧愁,在他们快乐的时候跟着他们快乐,在他们痛苦的时候跟着他们痛苦。介入、干涉世间人的家庭事务、工作事务、学习事务;介入、干涉世间人在世间的一切事务和义务,诃梨迪迦尼!这就是「近习于聚落」。 诃梨迪迦尼!什么是「无绝近习于聚落」?就是除了中午到乡村或是城镇化缘饭食,为世间人随缘说法外,其他时间不与世间人来往、交往、接触。远离人际交往,不介入、不干涉世间人的生活,不与他们同欢乐,不与他们同忧愁,不在他们快乐的时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