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凡语_[佛言]以佛言说凡人(十二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佛言]以佛言说凡人(十二楼) (第1/4页)

    发表人:老衲要返俗

    发表时间:2010-12-14

    开篇语:佛经是人们千年来的文化智慧的积累结晶。它内容包罗万象,一句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的机理。在佛家前我只是个门外汉,只能从浅易的入手。凡人中的许多都可以通过佛理来说述和赏析。

    先请各道友品析下面一段经文,我想大家会有所感悟。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诸道友是不是感到眼前的迷烟已经逝去,尘事的迷茫已经看清。是不是已经把视钱财如瓦砾,视方便门,如化宝聚。如果是,我想道友飞升可待。所以请诸道友把瓦砾似的钻石给点吧。打开方便之门,多点回复吧。

    1.既不回头,何必不忘。

    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妙色王求法偈》

    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在佛言中缘分是双方的就如;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缘分是一瞬间:世间万物皆因因缘合和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有无缘份,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也许,有缘无份;也许,相见恨晚!(三世因果或三世缘)

    当看到这句佛言让我不由得想起两个画面:一是在满山遍野的野菊丛中,凸显的亭中两个瘦长的身影在夕阳中缓缓被拉长,这应该是个副美丽的景色。然而相面的无言在几声虫鸣中更的加冷清。不知从何处响起河水咚咚般的倩音:“韩师弟,大战结束后。我恐怕就要嫁人了!”男子只是脸色有点变化,但并无言语。许久之后男子才言到:“那恭喜陈师姐喜结良缘了!回头师弟一定备上一份……!”此时女子的身影显得格外的凄凉和瘦弱。女子无语但她颤抖的身影却一直在述说着。无语之间,两人沉静使得虫声也沉寂了下来。静静的,时间悄悄地走着。良久女子再也没有倾述,转身离开仿佛再没有可留恋地了。但看起来却带着无数的痛苦和无限的伤心离去。此时的男子看到离去的影确是满脸的惆怅和苦涩。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痛苦的,悲伤的,无奈的,一切都无言了。多年之后,当男子再次听到女子的音讯。然而却不是喜音,当年那楚楚动人的身影已经在岁月中消迹了。此时男子的沉寂了,沉思了许久许久。也许是在回忆,也许是在感叹,也许是在哀伤着什么。此时耳边响起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二是在风景秀丽的小山,山顶上凸显的人影在风中飘摇。男子沉思着,过后又缓缓的举起双手,静静的看着好像在回忆着。眼中泛着甜蜜和迷茫,似乎在述说着。在这之前巨石之上静坐这两人。在风中沉寂着,却弥漫的甜蜜的情愫。女子静思了许久开启红唇:“你既然已经有了双修伴侣,无法正式娶我,而我也无意人做侍妾。不过我此生除了你外,也不会再对其它的男子动心了,更不会再嫁给他人了。”女子停下来又看了男子再言道:“我打算全身心放在修炼之上…以期大道可成。”说完之后静静的看着男子,良久转身神色平静的飘然离去了。因为女子知道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当男子看着女子要离去的背影,缓缓的抬手却又不舍的收回。时间静止着,男子也无出言就静静的看着。然而往日今时的种种浮上心头,他能做到像女子一般平静似水无痕吗?他或许会把今日的一切埋在心底在寂寞深静的时候慢慢地回思和品尝,酸甜苦辣咸,谁解其中味;但不会忘却。而这段的分离也许这就是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的验证吧。男子念道会是明夕何夕,君已陌路吗?

    现在的爱情更加的珍贵,因为纯纯的爱在悄悄地逝去。只有性与钱权的细线连接着,随时可断。佛有言过: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所有的一切都有它出现的理由,不必为此而感到惊讶!(白娘子中的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同枕眠一样)它也是月老手中红线难以触及,所以相见就是有缘,我们更应该珍惜你的爱人或女友,善待你的爱情。不要把曾经的誓言成为戏言,不要把曾经的山盟海誓成为借口。不要像毛宁的《涛声依旧》歌中一样,等错过才知珍惜。但我想所有的凡迷都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怜我只能唱单身情歌)

    2.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

    这里的爱我理解为“小爱”,人性中的爱,而不是佛家中指的大爱,博爱,爱众生,爱万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九终成佛,放下世尘一切佛言中的七情六欲就是有世尘爱而生的。所以成佛要斩断七情六欲,就从本质上切断爱年的生成。佛言中的三毒:贪,嗔,痴。(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痴是爱到一定程度会痴迷,贪是痴迷到狂起贪念。这也是为什么佛要去小爱,成大爱。

    在修仙一途中,人人都是求长生了去来去无牵挂。在修仙途中那种种危险让人已经觉得没有了“爱”的存在的必要了。修仙的世界是自然法则的世界,只有强的者才适合生存和拥有一切。这是一血腥的世界里,它的存在只会为自己在修仙一途中带来阻碍和无限的麻烦和灾难,甚至失去生命。因为他们已经害怕,恐惧它的存在,把一切有可以多扼杀在摇篮中。使得自己变得冷血和无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似亲密,却是处处相互提防,保有后手。家族说得好听是一家子,其实更多都只是为同族强者提供劳力和利益。内部也是争斗不断。就像大晋皇族的怪人七叔为了长生不息出卖整个皇族的未来和生命。像乾老魔所修炼的五子同心魔用的就是自己最亲之人的尸体和血rou。这也是为什么有的道友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