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以佛言说凡人(十二楼) (第3/4页)
他们在追求中有的已经是无所不作,无所不为了。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不会放弃。也许这是修仙界的本质吧。就像皇族的怪人七叔为了求长生出卖了整个皇族的未来和生命。然而到最后知道魔族的长生之****失去自我的意识仍然执迷不悟。最后得到的是生命的终结和无限的不舍无奈不平。还有弱小的女修士会用自身来依靠强者失去贞洁的代价。难道她们就不可以自生吗?难道只在修仙界找到自己生存的真理吗?她们是怕容颜的老去,死亡的临近吗?还是生存的迫求?我不知。韩立也在修仙路上犯过痴,在他再回到家门前却迟迟未回。那时长生之事已经深入他的内心。但事后的修炼已经是在被赶着走了,我不知为什么他没有停下来?也许是……我想起辰东大大在《长生界》中说过一句话:不求长生,只求共生。不争百世,只争一世。不求永恒,只求今生。我想那时的萧晨已经看透了尘世的虚幻,珍惜身边之人,之物。 现实中的我们就不能过分去追求,而放弃身边的美好。过度的追求就会迷失自我,迷失就会做出不容的事。掌控好自己,我们最后的命运是死,每个人都是如此。但要我们的是人生的旅途,美满和幸福,笑得走完一生。而不是追求中抛弃一切,在闭眼之前满是后悔,苦涩和空虚。知足常乐,幸福之道。 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此句的动是不好的念头,也可引申为做事时要保持冷静,凡是要问本心,你心里不冲动那么你行为上就不会冲动。就不会体受人间苦难。 凡人中的形象代言人就是老魔韩立,事事都是深思熟虑不冲动耐着性子去干活。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场合不会掉链子。 先从一事先推出多个可能性的答案, 先用筛选法,选出如此做可能会有啥好的后果。 再用迭代法,啥后果利润较大,风险较小。 最后用排除法,选择出最好的答案。 那脑子像电脑一样的运行着,几乎都是韩老魔在最后得到丰厚的回报。当然事都有意外,当年不知是老魔那个运行步骤错了就去了天鹏圣地。那是凡迷的唏嘘很大。韩立为什么在修仙界或灵界中立足,都是他先详细的思考,不冲动,不莽撞之后才行事。 现实中的我们更加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他可能会毁了你的一生。凡事要多想,多思考。我想大家都知道冲动的后果。我们要把握世界,就要先把握个人行动;要把握个人行动,先处理好内心的平衡。这才能达到我们所求的目的。 7.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生苦:人生世上,入轮回纠扰,诸多苦纷至沓来,就是活着,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因此生即是苦。 老苦:气力衰减,精神日下,色身朽坏,盛年之日不复再,此为老苦。 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死苦:人之限将近,若残烛将灭,或寿尽而终,或遭天灾人祸而亡,那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它是不可抗拒性。此乃死苦。 怨憎会苦:仇怨憎恶,挥之不去,反而集聚,此谓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生死无常,聚散无定,亲爱之人不得共处,此即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世间万物,心有爱乐而不能求得,此名求不得苦 凡人为什么会如此的吸引人,我想人物塑造的成功就是重要一点。小说的成功永远离不开配角的存在。一个好配角能使书近一步更加鲜明,更加有可读性。就如《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唐吉歌德》中的桑丘,那都是一个经典的存在。而忘语也给我们塑造众多鲜活的人物,每个角色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角色述说着一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性格和作风也逐步形成。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人物就出现在脑海里,使得我们已经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记着这一个人物,其中“玩泥巴的孩子”看的最透彻并能很好的描述与拓展开来每一人物的特点与重要。让我们觉得这并不是猪脚一个人的世界而是一群人物的戏台。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和自己相近的人物,那可能就是你的缩影。而一生的经历却离不开人生的七苦。七苦是使得人物更加灵动,富有情感。更是人物得到精神上的涅,就如凤凰**丛生得到升华。使得人物在随着变化而性格和追求也在变化,更加的充实。 修仙之路本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长生,远老,病,死。特别是女修士害怕红颜的老去,就像董萱儿选修“化春决”。(韩立好像也怕老,居然做养颜丹来吃,装嫩)。怨憎恨,书中就太多,就是我们的主角也是一样得。极阴祖师和星宫的一位长老,差点被其杀死的恨都已经是几百年了,但却未能忘怀。人物中怨憎恨最深的就是玄骨,没有一刻是不想杀死自己的叛徒弟子。也是藏得最深的人,在自己怨恨千年的仇人面前也是平静如水。利用一切可以用得,从而达到目的。爱别离,我想到了一个场景就是陈巧倩在越都满山野菊的亭中与韩立的离别,而且是陈巧倩单方面的付出。陈巧倩已经在第一次受到伤害心里已经是满是伤痕,而她的再次恋情使她得到一丝的抚慰但天公不作美再次以失败告终。特别是韩立说:那恭喜陈师姐喜结良缘了!回头师弟一定备上一份。我都想掐死他,这句话都伤人心啊!当时陈巧倩的伤心痛苦可想不知了。求不得才是修仙目的,为了追求而得到。
人生七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有的只能避免,却不能磨除。七苦也并不是真的苦,只要我们确定的面对的态度,苦也变乐。怨憎恨是求不得的,我们最好看开和看远点。我想看大海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海纳百川学肚量。不要过度的追求,那只会失去的更多。 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同义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此句讲的是悟,万物皆可悟道,万物皆有有法。每人的道也不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