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带领导钻温棚 (第2/2页)
。靠近玉皇殿,在山脚下面,由于山的遮挡,一天很少能晒到太阳光,所以拿来改成了蘑菇房。旁边还修了一个住人的,专门来看温度、湿度等等。 李胜强的蘑菇刚采摘结束,里面只有星星点点的上次没摘的小蘑菇,专家们当然不会放过,当然补贴是同样要的。这次张葆问的还是那几样问题,产量、价格、钱是否被克扣,李胜强很给力,直接把领导们带到了他家里。 先拿出一张收据,这是当时过秤的时候留下的单据。这上面有几个信息,第一是毛重,第二是净重和价格,剩下最重要的就是个红章,上面又俩字“已付”。如果观察再仔细点,可以看出收据联应该是专门定制的,上面印有领款的时间,“次日下午”。 接下来事个重头,一张银行卡和转账的小票,刚好和收据上的时间相对应。由于是自己的员工,秤钱也没有收,这下钱的数量也完美的对上了。 看到这个情况,张葆很高兴,后面的人则有些的惊愕,那么大点的地,这么点的时间就出产十六万多。这种的不是蘑菇,是金子呢,这比公务员来钱快多了,还不用cao心害怕,自己是不是也辞职了,租上几亩地也来玩玩呢。 媒体这会直接疯狂了,他们把所有的话筒堆在李胜强的面前,不停的发问。从为什么种开始,到怎么销售结束,怎么拿到钱,拿到钱有什么打算,一个接一个。部分问题太刁钻古怪,连李文平都觉得有些汗颜,不过李胜强也不是一般人,越回答越有意思,越回答越有激情,这怎么看都像是个新闻发言人,而不是被采访者。
最后的目的地就是李文平家的蘑菇房了,先过去把黑子解开,屁股上踢一脚,喊一声自己回家吃饭去,黑子就摇着尾巴跑开了,看的众人面面相觑,不可多得的灵性狗。 李文平家的蘑菇已经到了采摘期,个顶个的大,齐刷刷的,长度都在20厘米左右。这下连那些不懂行的人都能看出来这蘑菇长的,怎么说呢,透着股精气神,用茁壮两个字来形容最是恰当。 前面场子够宽阔,水电网络都齐全,专家们忙起来了。试验车直接开过来,采样品的、接电的、准备实验的各行其是。张葆和几个领导进了代理点的屋,由杨凡介绍当地韭菜的基本情况。听到一个晚上从这么点场院要出去几十吨的菜,最多的时候上百吨,张葆马上来了兴趣,表示晚上要过来看看。 这时,水天市的领导同县里的领导同时到了,后面还跟着电视台的。李文平看到马旭了,这就好,算是报答上次人家大晚上的来通知上电视的信息了。 地方领导来了,而且到了中午饭点的时间了,只好听从下面的安排,大家先到镇上吃个便饭,下午的工作另行商定。专家们都留了下来,午饭由村里解决,就借庙里的灶台,至于米面蔬菜全由李文平负责。张理正也跟大部队去镇上了,他怎么说也是个政协委员,亮亮相是很应该的,杨大定在参观加工车间的时候就给他打电话了。 既然午饭由李文平负责,那蘑菇绝对是少不了的,加上当地的韭菜、土豆。为了照顾大家的口味,炒了五大盆,三荤两素,最后有单独烧了个汤,主食是面和米饭,想吃什么有什么。 马旭也留了下来,他的级别还是不够,虽然因为得到消息的缘故冲在了前面。但是这样的正式场合他的掌控度还差些,所以就由他采访背景了。李文平没有任何的保留,把这次考察活动的重点透漏给了马旭,考察农业生产是虚,这蘑菇才是重点。 马旭这会算是明白了,疯狂的朝李文平要相关的资料,这个简单把上次的会议概要复印一份就有可以搞定。本来这些东西是保密的,每一份文件的拥有者都是有记录的,李文平开会的时候想有一份还不够格。晚上抽空才从刘正清那要了一份没有任何标记的电子版。 马旭感觉这次自己挖到宝了,别的不说,就这蘑菇就能炒红半边天了。他随即的开始采访这些专家学者,得出的实验结论基本上可以验证那些数据是真实的。虽然有极个别的数字受实验限制没办法验证,但是大体上的结论意见完全可以做出来了。 马旭很急,他要赶快回到电视台去,把相关的消息整理剪辑出来,要确保自己是第一报道。李文平没有拦,这事情对其他人来说或许没有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媒体记者,新闻的时效性那绝对的是生命。 这本来是李文平的宣传手段中的一个环节,被张葆和刘正清确认为下三滥,不过也没有怎么的反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