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胸襟 (第2/2页)
周瑜的功远远要大过过,并且周瑜的资历老,名望高,即便打了败仗,但在武将那一排中,基本上所有人仍然对周瑜深信不疑,力荐孙权绝不能轻易的处罚周瑜。 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孙权是不可能杀周瑜的,也不可能对周瑜做出什么过分的处罚,只好顺应这些江东世家的愿望,将周瑜的兵权全部解除,交由他们来掌管。 周瑜现在每日都是闲置在家,只是周瑜依然心向整个吴国,吴国是他和孙策一手打下来的江山,他不希望就此拱手送人,如今前方的局势已经说明了一切,将军队全部交到世家将领的手上,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从一场场败绩来说,已经很好的说明了一切。 因此周瑜深信不疑,孙权还会有重新启用他的一天,所以每日都在苦读兵书,希望洗刷战败的耻辱,而自从孙权那日和鲁肃谈话之后,这一天也是越来越近。 只是到了最后,周瑜却有些傻了,他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一来迎接周瑜的不是孙权的重新任命书,而是一封认罪书,上面的内容大概就是,他周瑜上次打了败仗,丢了庐江郡,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败仗,为此周瑜要承担主要责任,而这次孙权给他这个重新担任主帅的机会,他就必须以此戴罪立功,重新打败诸葛亮他们。 当蒋钦和凌统等将领,义愤填膺的将这封书信拿到周瑜面前时,周瑜却是呵呵一笑,他终究还是有些太小看孙权了,虽说孙权现在只是一个吴王,还没有成为天下的帝王,但帝王心术倒是练了不少啊,就和当初的袁绍一样。 其实周瑜的确有些小看孙权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吴国到后期人口匮乏,兵源不足,只有自保之力而无进攻之力,所以孙权很想招兵买马。 只是兵员来自于人口,要想找到兵源,就必须重新找到人口,江东在没有人口可以纳入兵员之中,只是孙权很神奇的得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在他吴国的东南方,还有一块小岛,上面居住着不少人口,那便是后世的台湾,当时被称之为夷洲。
孙权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把夷洲岛上的居民抢过来,扩充兵力与民力,只不过孙权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两个人强烈的反对,一个人是诸葛瑾,一个人是陆逊。 诸葛瑾身为诸葛亮的兄长,把一生都奉献在了吴国,虽说诸葛瑾的能力并不是十分突出,但他对吴国忠心耿耿,并且一般的能力还是具备的,所以凭借资历的久远,以及处理政务的经验,最终还是当上了一方重臣。 陆逊就不用说了,历史上火烧连营八百里,赫赫有名的东吴四大统帅之一,放眼整个江东,他的才能或许就和周瑜不相上下,是吴国后期的股肱大臣之一。可以说,孙权在后期的军事行动基本上全靠它。 他们两人反对,自然都是有他们的道理,诸葛瑾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用掠夺的方式始终不是一个好方法,所以他反对孙权。 而陆逊更多的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的,因为当时的夷洲地处偏远,孙权提出来的这个想法,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于夷洲的记载,正是因为不了解夷洲这个地方,所以若是孙权贸然的发动军事行动,那么很有可能得得到不好的结果。 然而孙权根本不听他们两人的劝解,认为他们两人的想法太过于迂腐,偏要一意孤行,于是派遣了他的两个心腹,卫温和诸葛直带领一万兵马,前去夷洲掠夺人口。 只是最后的结果的确如陆逊和诸葛瑾所料,因为他们根本对夷洲那个地方一无所知,而卫文和诸葛瑾的军队在海上又是遭遇瘟疫,又是遭遇海浪,好不容易登上了夷洲,又跟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最终当他们重新回到吴国时,由最初带出去的一万人马,变得回来只有不到两千人。 孙权感觉他这完全是被活生生的打脸,不过他可是有雄才大略的孙权,他的计划怎么会有任何失败的地方呢,肯定是属下督促不力,所以才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最终孙权以业绩不达标为理由,直接把卫温和诸葛直两人杀了,这两人死得也的确够怨,但他们作为孙权的属下就要有承担这种后果的准备,因为孙权不仅是一个厚黑大成者,还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即便错了,也是死不认账的,打了胜仗全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打了败仗全部归咎于属下的过错。 在后世有人曾经深入研究过孙权这个人,他们认为孙权的战略思想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战果,所以在后期孙权基本上是以防守为主,虽说孙权也曾几次领军,像诸葛亮一样北伐过,只是和曹丕打的几场,基本上都是小战役,最多打下几座城池,便班师回朝。 曹cao的儿子曹丕论兵能力不如孙权,再者,当时的孙权还有陆逊这种大将,他更是没有任何机会,不过,曹丕见孙权并没有要继续进攻的意思,索性也就做好了部署,也直接班师回朝。 只是孙权不是神仙,哪能把世间的所有事情算得一清二楚,何况这还是一个乱世。 他没有他兄长孙策的那种敢打敢的拼魄力,战争本就是一场赌博,哪里有完全的赢家,所以说孙权的战略思想根本就是不可行的,除非他运气逆天,才碰得到这种好事。 再者,他也没有曹cao的那种胸襟,曹cao为何会受到手底下一群人的追捧,因为曹cao的胸襟,的确称得上是海纳百川,打了胜仗立马奖赏属下,打了败仗立马检讨自身,这在许多人看来,曹cao这不是有一点卑躬屈膝吗,只是曹cao这么做,的确收获了很多人心,所以说这也是为何后期的魏国依然会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而孙权做不到这一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