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连环再现! (第2/2页)
空出了岔子,这放在谁身上谁都会感觉不爽。 诸葛亮一边听着甘宁所说的情况,一边仔细的观看着手中的书信,久久之后才将书信收起,抬头看向甘宁。 “兴霸,随我走一趟!”诸葛亮站起身来,淡淡的说道。 “去哪?”甘宁问道。 “我们去一趟徐统兵那里!”诸葛亮口中所说的徐统兵,自然说的就是豫州统兵徐庶。 “我们去哪里有何用!”虽说徐庶现在也已打进江东,不过徐庶的兵马都是陆地上的步兵,不适合于水上作战,所以徐庶的兵马也只是占领了吴国的疆土,而水上的这些控制权,则全部由诸葛亮去处理。 江东最拿得出手的就是他们的水军了,也就是说齐国和吴国开战,想要彻底的将对方的军事力量打垮,主要还是要看水军的作用,若只是一味的依靠陆地,在这水陆便利的江东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徐庶对于这场战争只是从旁协助的作用,真正的主力还是诸葛亮他们。 只是让甘宁有些想不通的事,如今前方战事吃紧,为何诸葛亮还要去徐庶那里? 甘宁将其心中疑问问出,诸葛亮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一句:“若是我把你留在水军大营中,你又敢保证你能抵挡住周瑜的锋芒吗?” 甘宁这回彻底的傻眼了,诸葛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这里没有谁能在水战胜过周瑜,我诸葛亮不行,你甘宁也不行,虽说我现在的离开,会给周瑜制造更多进攻的机会,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那大人的意思,我们只有败给诸葛亮了!”甘宁紧握双拳,双眼中充满了不甘的说道。 诸葛亮却是淡淡的摇了摇头:“正是敌军的强大,说出我们的不足,这并非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看任何问题都应该理性而客观,周瑜的强大是经过多场战役验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即便如此,但没有到最后一刻,下定一切结论都为时尚早!” 在历史上真正的赤壁之战,虽说表面上是说孙刘联军联手抗曹,诸葛亮也亲自参与了其中,但并不像罗贯中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诸葛亮借来东风才导致曹cao的失败。
在历史上,这场战争真正的指挥者就只有周瑜一人而已,周瑜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打败了曹cao十几万的大军,所以说周瑜的指挥才能,当属当世一流,不容小觑。 诸葛亮这一番话说得甘宁有些云里雾里,不过,诸葛亮既然吩咐甘宁跟着他一起走,甘宁也只好照办。 其实早些时候,诸葛亮手中拿的那一封书信,正是陈起写给他的回信。 当初陈起因为典韦的事,心中愤怒,看似对诸葛亮的这封信没有多大的回应,但是在陈起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甚至陈起都有些怀疑,这个诸葛亮是不是也是穿越而来的,既然周瑜选择扬长避短,那他诸葛亮也可以选择扬长避短。 一场战争真正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主帅的统御能力,还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既然可以虚心的接受周瑜的强大,那么就说明他脑海中已经有了应对的方法。 这几日因为诸葛亮没有做任何抵抗,所以周瑜的进攻异常顺利,这使得周瑜内心中感到了一丝焦躁与不安。 在属下们都在欢呼之时,而周瑜却在一旁静静的沉默,他在想诸葛亮到底会怎么做?如今周瑜奉行的是稳打稳扎的策略,照这样下去,诸葛亮的东海水师迟早会被赶出长江,只要诸葛亮的东海水师全部退出长江,那么徐庶的部队也就孤立无援了,到时候周瑜可以回头慢慢收拾徐庶,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那对于齐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损失,相信诸葛亮一定不会放任不管,但在目前的局势下,诸葛亮又能想出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正在周瑜苦思冥想间,太史慈走过来像周瑜拱手说道:“周都督,据有经验的士兵推断,最近几日将上可能起雾!” 周瑜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江上起雾,这只是常见现象,经过几代人的推敲与摸索,许多有经验的渔民已经可以推断出,什么时候江上可能有雾,作者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技巧,并不需要多么高深莫测的智慧。 “明日大军继续前进,我就要看看他,诸葛亮能躲到什么时候!”周瑜站起身来说道。 第二日,几十艘船只继续横行在江面上,不过,正如那些士兵所说的,今日江面上起了雾,本来一开始大家以为这都只是小雾而已,不会对行军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越到后面物的浓度越来越大,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视野了。 这一点异常的变化,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周瑜见大军再也无法继续前行下去,于是就向命令原路返回。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急急忙忙的上前来报告:“前方发现一只楼船,虽然因为雾的关系有些看不清楚,但是隐隐约约还可以看见旗帜上写着诸葛二字!” 周瑜第一个想法,这绝对是诸葛亮的计策,只派一只楼船出现,莫非是想诱敌深入?但是周瑜转念一想,雾这么大,在让他看不清楚前方情况的同时,也可以让诸葛亮看不清前方的状况,诸葛亮有什么底气安排伏兵呢? 不过出于小心考虑,周瑜还是让两艘船只前去查看究竟,若是这真的是东海水师的楼船,那就直接上去将它截了,若是诸葛亮在那里真的有伏兵,那么他周瑜也不算太亏,毕竟只是派出去了一小支部队。 周瑜下令所有船只停止前行,而让两支分队前去查看情况,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瑜渐渐感觉到有些不对,他的船只还没有靠近楼船,但是那只楼船他们却是越来越近。 当楼船离他们只有不到百米之时,周瑜突然惊呆了,这一幕是多么的似曾相识,铁索连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