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第十六章 (第3/3页)
头一脸的灰,于是他就决定封禅泰山;但自知“资格”差劲,心虚得很;于是就提前派人到宰相王旦家送了一个酒壶,里面装得全是珍珠玛瑙等。皇帝给大臣送礼,千古罕闻,但真宗就是为了怕王旦反对。如果丞相王旦一反对,那封禅之事就不好提了。可见封禅泰山并非小事。
肃宗让杨怀素全面主持封禅泰山的工作,商量了半天,定于大宗八年十一月十日到泰山封禅。当时也有些大臣反对,并和杨怀素闹了意见。但肃宗愿意去封禅泰山,谁也无法阻拦。 皇帝出巡,并非小事,当时杨怀素事先草拟了封禅计划书,并担心北方蛮族趁皇帝东巡而入侵中原,提议陈重兵于边疆,防范蛮族入寇。这时,兵部侍郎武元宗出了个好主意,让杨怀素也邀请蛮族的酋长们一起去参加泰山封禅,四夷蛮酋毕竟头脑简单,听说大周邀请去公费旅游,无不大喜,纷纷前来。 肃宗一行到了十月份就开始动身,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们随行,队伍浩浩荡荡,逶迤数十里。到了登泰山时,虽说当时并无把门收门票的,但也不是谁都有资格上。别说是芝麻小官,就是花生中官,也呆在山下面喝风,没有随驾登山的待遇。 肃宗在登山路上问窦刚:“前朝皇帝的告天的文书,为什么秘而不传?”窦刚说:“他们或许有什么私密的事情求告上天,所以不想公布吧。”肃宗说:“我一片公心,为苍生祈福耳。”命将告天的玉牒向群臣公布。 于是,肃宗祭“昊天上帝”于泰山极顶,山下群臣祭“五帝百神”于山下之坛;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呵,有点像齐天大圣的名号,级别比其他四岳要高一等。 这些都是惠而不费的事情,反正泰山也不让肃宗发工资。但封禅了泰山,一片喜庆中,和皇帝一起登山的大臣也一律升官,这可要肃宗真掏腰包了,可能是肃宗一高兴后,又觉得rou疼,于是护驾随从的士卒,就都只有名誉奖,于是这些人怨声四起。 不过有一个人却是真的高兴,那就是驸马钱伯芳,借着封禅一行,他的官品又连升多级。 原来,杨怀素全面主持封禅工作,华玉公主就重金买通了杨怀素,让他将自己的丈夫钱伯芳也带了去封禅。肃宗封禅完后,按照惯例,凡是随皇帝参加了封禅的,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钱伯芳本来是从六品,杨怀素利用这次机会,把钱伯芳连提四级,升为从四品。 在大周时,不同品级的官官服颜色都不一样。肃宗偶尔一瞅,看到钱伯芳的官服似乎变了颜色,大为奇怪,就当面问他。钱伯芳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这时,另一个大臣韦求德为他解围说:“此泰山之力也!”肃宗心中了然,也没有深究。显然,他确实对钱伯芳是另眼相看。 但是肃宗皇帝这一次确实看走眼了,钱伯芳虽有文才,但根本没有政治才能,肃宗驾崩时,火速提拔他为辅政大臣,其目的无非是以他来制约窦刚等强势大臣,可惜钱伯芳庸碌无能,不仅没有达到肃宗临终遗愿,反而因贪赃枉法,很快就被人斗倒。 钱伯芳这种官僚,本来没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能,阴错阳差走上了仕途,结果是糊里糊涂上台,迷迷糊糊下台。混迹于中国**主义的官场,认不清中国古代政治、官场的本质,即使一时走进了官场,也难保不知什么时候被赶下去。 想当初,钱伯芳官职一路飚升时,牛气冲天,酒席宴间,满面红光的钱伯芳炫耀说:“吾之一门及出身历官,未尝不为第一。丈夫当先据要路以制人,岂能默默受制于人也!”那时他是何等的威风。钱伯芳志得意满之时,曾出了宫门后在天京桥上骑马吟诗道:“春游上林苑,花满长安城。” 同事黄展见了,羡慕不已,说:“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这样的句子不是没有人能吟得出来,这样高的官位也不是没有人可能做得到,但他钱伯芳这样年轻就拥有这些,却是别人无法企及的。” 然而,正所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靠和公主贵妃睡觉换来的功名利禄,来得快,去得更快。而人家黄展,慢慢一步一步地走,最后为相多年,封燕国公,成为大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代名臣。 正所谓: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一团茅草,烧起来气焰冲天,然而不一会就灰飞烟灭,而一炉红红的木炭,虽然不那么张扬,但却慢腾腾、暖烘烘,于平平淡淡间给人以长久的温暖。 钱伯芳名言:俺这人,精明是有的,不过是间歇性的;聪明是肯定的了,只是过头了,成了自做聪明!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