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衰神瑜策解三国十大战役 (第3/6页)
下,长江天险惟我独有。故周瑜火烧乌林,追击曹兵,直扑南郡,奋战一年,不曾间断。有部分人不了解情况,借此贬周瑜,称其能力差,打个南郡还需要一年?以下说明 (1)兵力 虽经乌林惨败,曹cao兵力大损,但二十三万(此数字是由周瑜推测,最为可信)是荆州总兵力,并非让周瑜全烧了。曹cao北归后,荆州兵力如何,史料无载,但绝不比周瑜那几万人少。就算孙刘联军超水平发挥,烧掉曹cao十万,那可还有十万多啊! (2)地利 陆地交战,曹军骑步兵可用,且有“坚城”江陵,粮草甚多。周瑜则失去水军优势。 (3)名将 曹cao留数位名将守荆州,单说“五子良将”就有其中两位(徐晃和乐进),还有文聘、满宠、李通等人于外围协助曹仁守江陵。这几位名将于此战中的事迹,可见于本书《魏传》相关篇章。说句题外话,他们也遭到了文学的贬低,其真实水平亦非《三国演义》所写。 如此打起来当然费时间了,能一年搞定已经很不错了。若换成别人,还指不定几出几退,战多少回合呢 第五章荆州之战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荆州之战 排在第五位的,应该属吕蒙的荆州之战,招招攻心,步步奇袭,兵不血刃,且此战对吴、蜀两国影响巨大。在此不谈别的,就说说这个“目光短浅”的问题。哎,说N遍的老话题了,可怜的子明…… “施暴者”主要有三 (1)《三国演义》的必贬。在“拥刘贬曹孙”的文学作品中,吕蒙本就该遭到贬低,因为他是吴国的优秀统帅,故《三国演义》将其大量史实事迹忽略。除其身份注定遭贬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功绩。跨荆益据汉中,是蜀国最强盛的时期,然经吕蒙偷袭之后,刘备丧失荆州,实力大损。《三国演义》岂会善待他? (2)“神话关羽”的攻击。史实关羽是因其性格弱点,而败给吕蒙的攻心和奇袭,故“神话关羽”的文学创作,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鬼魂附在吕蒙身上,将其咒死。文学的发泄果然令人目瞪口呆。 (3)“破坏联盟”的指责。当今而言,无论是拿《三国演义》说话的文学爱好者,还是拿《三国志》说话的史学教授,大部分都说吕蒙战略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偷袭荆州杀关羽,破坏孙刘联盟,间接导致东吴两面受敌,险些亡国。持以上观点者,完全是站在刘备的角度上,忽略了东吴取荆州之前的危急(无发展空间、借地又多出一个敌人)和取荆州之后的结果(并未两面受敌,也并未亡国,反而开三大防区,完成长江防线,势力猛增,可以谈“天下三分”了)。 东吴必发展目标就是荆州,但这与联蜀却发生冲突,如何解决?惹急了刘备东征报仇,加之强魏在北,东吴有可能两面受敌,其中风险很大,但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就算是赌博也值了!这恰好证明孙权不甘心偏安,也说明了孙权认为“(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是正确的。 且看史实经过:吕蒙以退为进,攻敌将心——陆逊投其所好,攻敌将心——吕蒙白衣渡江,大布恩信,攻敌军心——取荆州杀关羽,兵不血刃——刘备东征。孙权降魏,麻痹曹丕,避免两面受敌——陆逊火烧夷陵大破蜀军——东吴全据长江,复与刘备联盟,解决西部防区脆弱——长江完美体系,建国称帝,天下三分。 这整个过程的cao作者,分别有孙权、吕蒙、陆逊,而且一开始就商量好了,只是吕蒙中途病逝。“取荆州目光短浅”实在不通。试问!孙权加吕蒙加陆逊,这样的三个人所做出的决定,还目光短浅?难不成他们都不了解形势?都不知道该怎么做?那谁又懂呢?就你了解形势?就你知道该怎么做?那你想怎么做?关键还在于,东吴成功解决了利益矛盾,既占荆州,又能联合刘备。成绩都已经出来了,居然还被人说三道四,真扯淡了!愚意以为,书不客观几人看?研史不客观不如不谈。孙刘两家,就是谁拿荆州谁命长!我打你荆州,你说我目光短浅,那你不还南郡,我可不可以也说你目光短浅呢?孙权和刘备已经握手言和,划分荆州同治曹cao,然却算计同盟,背后捅刀,大可以说吕蒙赢的卑鄙,关羽输的光彩,可若说“目光短浅”?还请客观衡量。 第六章入洛之战 议裴注一处不合理,先看原文~ 正文: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5)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 裴注:(5)英雄记曰:初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馀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军到广成,去阳人城数十里。日暮,士马疲极,当止宿,又本受卓节度宿广成,秣马饮食,以夜进兵,投晓攻城。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城中守备甚设,不可掩袭。於是吏士饥渴,人马甚疲,且夜至,又无堑垒。释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惊,云“城中贼出来”。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小论: 初平元年、二年(90、91年),孙坚北上讨董之战,所经事件先后顺序在两部正史中是非常明确的。 1、于长沙举兵。还有一句“获奖感言”(1) 2、北上杀荆州刺史王睿,耍诈,兵不血刃。为报私仇。(2) 3、至南阳,杀太守张咨。又耍诈,兵不血刃。为补充军资。(3) 4、屯鲁阳。鲁阳之战,董卓兵退。(4) 5、移屯梁之东。梁东之战,徐荣击破孙坚。(5) 6、次年,孙坚收合散卒。阳人之战。破胡珍、吕布,斩华雄。(6) 7、决战!皇陵之间。孙坚大破董卓。(7) 8、入洛,宣阳门之战,孙坚又破吕布。(8) 按《后汉书》,梁东之战应该在初平元年,孙坚败。初平二年,收散卒,又战,阳人之战。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将梁东之战划入孝献皇帝初平二年,错!(9) 按照小裴注的顺序来看,却应该有两场阳人之战。则为先“阳人之战”,后“梁东之战”,又“阳人之战”。前一场“阳人之战”是守。后一场是追击,破之。对手都是胡珍、吕布。 《后汉书》已经明确阳人之战,是吕布、胡珍不相容,孙坚借此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