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神瑜策解三国十大战役 (第4/6页)
胜。而王粲同学,他就写了一半,只写吕、胡不容,没写孙坚追击而胜,斩华雄。可是错就错在,王粲明明只写了一半,却加上个“初”字,导致小裴做注的时候,误以为是孙坚初讨董卓。所以,小裴就把注(5)加在《三国志孙破虏传》“乃引还”之后,而不是“枭其都督华雄等”之后。导致读者误以为有两场阳人之战。实际上就那一次。 (1)江表传曰:坚闻之,拊膺叹曰:“张公昔从吾言,朝廷今无此难也。” (2)吴录曰: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睿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3)《三国志孙破虏传》曰: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便牵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或依《吴历》:初坚至南阳……遂执斩之。 两说有所不同,但皆兵不血刃。个人以为,《吴历》一说,更符合孙坚行事,也显得更高明。 (4)《三国志孙破虏传》曰: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5)《三国志孙破虏传》: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 又《后汉书董卓传》: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处掳掠。徐遇坚于梁,与战,破坚…… (6)《三国志孙破虏传》: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又《后汉书董卓传》: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孙坚追击之,珍、布败走。 (7)《后汉书董卓传》: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 (8)《后汉书董卓传》: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 (9)《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春,正月辛丑,赦天下……二月丁丑……孙坚移屯梁东…… 此战的意义在于,打破伪皇权董卓集团一强在上的局面,渐而群雄割据…… 今人有些言论,以“杀王睿、张咨”来质疑孙坚的忠国。这些人,也许是见不得孙坚好,看人家有个辉煌战绩,自己偶像没有,于是心里嫉妒,就进行贬低!对于这些牵强的把柄,我反问一句——如果“北伐讨董”换来“无家可归”的孙坚,也算不忠的话,那些按兵不动,保存实力的“旅游”联盟军以及置身事外的汉室宗亲,又算什么呢?其实孙坚根本就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否则他怎会放弃荆州,间接让给刘表,去找董卓拼命呢?又被袁术控制,指哪打哪!死都没留一地给孙策。 第七章夷陵之战 发篇以前写的夷陵之战解析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曹丕传》《孙权传》《刘备传》《陆逊传》《朱然传》《黄权传》《马良传》等 (2)裴注——《魏书》《傅子》等 一、刘备东征,无意荆州 蜀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七月御驾亲征伐吴以雪荆州之恨,孙权求和落空。刘备击破陆逊、李异、刘阿等,占领巫、秭归,又劝降武陵蛮夷,附近各县以及五溪百姓皆倒向蜀国。此时出现一个问题,依《三国志》“夷陵之前”相关人物记载,可发现蜀军的行动到此为止,双方进入相持阶段,直至明年一月陆逊先动手(由此可见东吴准备充足),刘备才返回秭归,率大军压进。这难免要问了,其东征目的何在?若真想拿回荆州,当于七月乘胜追击且东吴大军未至,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何必送出半年时间让孙权麻痹曹丕,专于西线呢?两种解释。 (1)无意荆州—— 其一、荆州交兵是沿长江作战,没有水军就没有立足之地,而蜀国水战主力皆在关羽手中,随着荆州被夺也全部丧失,那益州水军如何?刘备用之却抛在夷陵以西而“舍船就步”,足见薄弱。至于东吴则不必多言,其水战之盛为当时之最。 其二、蜀军从益州向东存在优势。东吴长江防线(当时还未完成)的最大缺陷就是西部脆弱,只有联盟蜀国使其成为屏障,才能近乎完美。反之“屏障”成为“敌人”则对东吴极具威胁,但这无须多说,因为刘备没有曹魏那么多兵力,也不打算用水军保护侧翼,却跟东吴沿长江作战,还有何优势可言? 其三、损兵折将丢地,严重损害了刘备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取回荆州也吃不起,横跨荆、益只会两头遭危,曹丕、孙权更不会给时间让他慢慢消化。除非天降奇迹,刘备在短时间内国力猛增,足以站稳荆、益,但这太遥远了。 所以刘备攻克巫、秭归,止步不前。若再往东就到夷陵(也就是西陵)了,这是荆州西面门户,刘备要是碰一下,就如同孙权敲永安(益州东面门户)一样,对方无法接受势必引发一场大战。刘备是英雄不是匹夫,他就是有再大的怒气也要掂量一二,到底要不打?敢不敢碰?答应偏向否定。 (2)等候曹丕—— 虽然刘备半年不进军,但他并不知道孙权会成功麻痹曹丕,或许他还等着魏国出兵呢。如此一来,吴国两面受敌,蜀国形势大转足以弥补水军劣势,刘备就有可能将损失压制最小而夺回荆州。当然这只是我根据蜀不进军而做出的猜想,且存在漏洞:孙权两面受敌则必危,其若一蹶不振对刘备也没好处,因为还有强势的曹魏。以上总体来说,刘备“无意荆州”的可能性更大。 二、以彼之道,倍施彼身 起初,鲁肃借地给刘备以图天下三分,而刘备则以连续诈骗还之。孙权四次让步,第五次忍无可忍(下有补充),双方一番冲突又握手言和,划界分地。后东吴不宣而战,夺取荆州杀关羽。刘备怒而东征,孙权求和遭到拒绝。对东吴来说,得失巫、秭归都没多少意义,但家门口让刘备放了一群人马,还能安心睡觉吗?倒不如抓紧时间准备,既然已经动手就该破其主力,彻底粉碎刘备夺回荆州的念头,而后讲和才会实现,唇齿关系,联盟会再次降临。孙权正是如此。吴黄武元年(222年)正月,陆逊派宋谦攻刘备五处屯地,皆破之,斩其将领。刘备返回秭归,挥师东进。 补: 孙权第一次忍让——依《三国志鲁肃传》载,借地之前。益州牧刘璋政治颓弛,周瑜、甘宁都提议取蜀,孙权派人询问刘备,刘备说:“我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希望能凭借高皇帝的英灵,辅佐朝廷。今刘璋得罪左右,我很替他担心,不敢顺从你的意见,望能宽恕他。若你执意取蜀,我当散发归于山林。”孙权顺其言。 孙权第二次忍让——依《三国志刘备传》载,借地之后。孙权派人和刘备商量,一起出兵入蜀。手下劝其同意,因东吴不能跨荆州有蜀地,蜀地可据为己有。荆州主薄殷观却说:“若为东吴做先锋进不能克蜀,退军之时必被其乘虚而入,则大事去矣。今可先许之,再以新得诸郡还没巩固为说法,称暂时不能兴兵,则东吴必不敢跨荆州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收吴、蜀之利。”刘备从其言,孙权只好打消念头。 孙权第三次忍让——依《三国志鲁肃传》载,刘备西图刘璋,以关羽守荆州。孙权闻之怒骂:“狡虏乃敢挟诈!”鲁肃跟关羽接境,彼此互相猜疑,界限划分不清,但他常以欢好安抚之,双方保持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