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衰神瑜策解三国十大战役 (第6/6页)
骄矜自负互不听命,更看不起陆逊。陆逊按剑说:“刘备天下有名,曹cao所惮,今犯我国界是为强敌。诸位蒙受国恩,理应齐心协力除敌报国,怎能互不和睦呢?我本书生,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听命于我,是因我略有可赞之处,能忍辱负重。各尽其职不可推卸,军令如山不可冒犯。”后破刘备,陆逊之谋,众人心服。孙权听闻说:“初有违抗军令者,你为何不告诉我呢?”陆逊说:“我深受国恩,竭尽所能也难以回报。而诸位将领,或心腹忠良、或国之猛刃、或功勋在身,都是帮助您完成大事的人才。我虽愚笨但私下很羡慕相如、寇恂,也想屈身容忍以成国事。”孙权乐而赞之,任陆逊辅国将军、荆州牧、江陵侯。 八、瞬间移动? 按《三国演义》的“规则”,东吴豪杰必遭贬低,其战绩不是歪曲就是抹杀,陆逊也不例外。罗贯中持笔挥洒虚构,让诸葛亮和赵云再度“进化”,说陆逊追击蜀军至鱼腹浦,被困八阵图自叹不如诸葛亮,后见赵云,陆逊丧胆退军。如果把演义当真,就会发现陆逊会瞬间移动,因为鱼腹浦在白帝以西,而陆逊在白帝以东,且没有西进,更没有到达白帝,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会瞬间移动,怎么可能跑到鱼腹浦?是文学不是史学,小说当然可以捏造,罗贯中能让周瑜被诸葛亮气死,能让吕蒙被关羽鬼魂咒死,能让诸葛亮有点灯续命的魔法……还有什么虚构写不出来?然而他对陆逊的贬低倒并不严重,难得笔下留情。 第八章西陵之战 晋有“魏 蜀”的领土,国力强盛。而东吴这边,已经是下坡路的时候,更出了一位暴君——孙皓同学!暴君啊!这是什么概念,其“杰作”如何?就不必多说了。如此弱势还能打出一场漂亮仗,可以说超赞了!吴凤皇元年(公元272年),陆抗的西陵之战。可说之处有三: (1)出招正确——步阐造反,举西陵降晋,晋朝发军支援。陆抗起兵包围西陵,围而不攻,命士兵自赤溪到旧市筑墙,对内则包围步阐,对外则抵御晋军。将士百思不解:“当趁三军最锋锐的时候,速攻步阐。待敌援军至,西陵已克。却为何筑墙消耗将士体力,又浪费了攻击的绝佳时机呢?”陆抗说:“西陵所处地势坚固,粮食充足,而所修整和防守的器械工具,都是我以前规划的。现在反过去打,一时间难以攻克,若敌援军至,恐内外受敌。”将士们不听,尤其是宜都大守雷谭。陆抗恐军心有变,只好让他们强攻一次,果败,于是众将只得乖乖听陆抗吩咐。 (2)识破——晋名将羊祜兵指江陵。众将劝陆抗不应亲赴西陵。陆抗则说:“江陵乃坚城,兵粮充足,无虑。就算失去,损失也不大。而若放任西陵不管,则恐南方群夷****,损失难以估计。所以宁失江陵,不失西陵。”原先江陵地势平展,道路通顺,陆抗就命令张咸建大河堤阻水,逐渐使水位平起来,用以杜绝敌军叛贼。今羊祜南下,见此状况,于是扬言要拆毁堤坝,好让步兵通过。陆抗得知后,马上让人“提”羊枯拆除堤坝,众将不解,怎能顺敌军心意做事?遂劝陆抗,不听,终将提拔拆毁。羊祜得知后,知道自己企图借水路运粮的计划被陆抗看穿,就只能从陆路运粮了。 (3)将计就计——晋将徐胤领兵进逼建平,杨肇率援军救步阐。陆抗部署,以张咸军继续坚守江陵,孙遵军巡备安岸,抵御羊枯军,留虑、朱琬军抵抗徐胤军,陆抗则凭借西陵外围墙,内战步阐,外敌杨肇。 可此时东吴又有士兵叛乱,将军朱乔、俞赞投降晋军。陆抗知道自己的弱点会因此而泄露,东吴的部分蛮夷兵训练不精,敌人一定会攻击他们把手的位置,于是将主力兵和蛮夷兵互换位置。正如陆抗所料,杨肇果攻此处,吴军凭借围墙和主力军,大破之,杨肇军溃逃。陆抗欲追击,却恐步阐蓄养实力,又处于要害位置,而自己的兵力也不够分配。于是假做追击,吓跑杨肇。最终攻破西陵,晋军撤退。 第九章合肥之战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张辽等拆曹cao信,知其用意,于是决定趁吴军还未合围之前,先挫敌锐气,以安众心,然后再守城。遂当夜招募敢战者,得八百人,饱餐一顿,次日大战。天刚亮,张辽披甲持戟出战,身先士卒,杀敌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己姓名,冲入吴军营垒,直至孙权麾下。孙权大惊,众人不知所措,至高处,以长戟自守。张辽呼喊孙权下来迎战,孙权不敢动,却见张辽兵少,于是围之数重。张辽左冲右突,直前急击,围开,与麾下数十人得出,余部大呼曰:“将军弃我乎!”于是张辽又折回去,再一番冲突,救出余众。孙权人马皆躲避,无敢当者。自早晨战至中午,吴军士气衰落,退军修整守备,辽众安心。孙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撤退。兵皆就路,孙权与诸将在逍遥津北,张辽趁机出战,若非甘宁、吕蒙、凌统等奋死战,孙权性命不保。 虽说正史写明了孙权军十万,《资治通鉴》也抄上了,又黄初六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但偶还是怀疑这个数字……若是小说演义还好,然而此在正史上出现,结合当时东吴实际情况,有些不可思议。个人认为(只是推测,证据不足),魏诏书向来能吹,比如222年夷陵之战结束没多久,由曹魏发动对吴大型战役,三路大军南下。后下诏做总结性发言,就吹的一塌糊涂,与正史严重矛盾……陈寿很有可能是在没有考据的情况下,直接采纳曹丕诏书“吴军十万”的说法。 喵~此战张辽表现很帅,三国少见,以此排上,位于第九。 最终章赤壁之战 先于赤壁破曹,然后乌林放火,孙刘追击。也不知为什么,我个人不是很看好赤壁之战,其最大的意义是给南郡之战提供条件。如果没有南郡之战,赤壁之战基本是垂死挣扎,曹cao还可以再来一次、二次…… 这里只说说曹cao为何要打“赤壁之战”吧。我认为是两个逻辑在作怪。其一、曹cao本来就打算南下开战,反而兵不血刃,占荆州大片土地又得七万降兵,强大的势力再次提升,距离统一天下在有生之年,已经很近了,更应该打了。其二、面对强势是个什么感觉?曹cao体会过。官渡之战,三国最著名********之一,当时袁绍的“兵家大患”很多,文若以此“四胜论”,奉孝以此“十胜论”,所以曹cao初战很顺利,可这又如何?袁绍大军攻下,占尽上风,曹cao兵少又分之依依抵挡,能撑的了多久?且手下通敌者数之不尽,粮草又所剩无几。可见,存在“兵家大患”的强势,依旧可以在身心上重创对手而胜,只是许攸降曹带来了致命性的转机,曹cao烧粮破袁绍,以劣势而胜。因此,曹cao对江东自然会有一个想法:我曹cao比当时的袁绍还要强(这个强不单是兵力,还有主帅的个人能力),而你孙权却远不如当时的我。这个逻辑上的绝对把握,正是曹cao打“赤壁之战”的主要原因,然而事与愿违,照周瑜的逻辑是“cao自送死”。 小论:曹cao之北方统一战,为魏国立国战,且战次多,占地广,为后来全国统一贡献最多,故排名第一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